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
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
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
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

【注释】

蚯蚓:蚯蚓是一种无翅、身体细长,呈圆筒形的环节动物。

缩:指蚯蚓在泥穴中钻进来钻出来时的动作。

蟠:指蚯蚓盘曲的样子。

鸣:指蝈蝈的叫声。

自谓与龙比:我自以为和龙一样威猛。

恨不头角生:恨不能长出尖尖的头角。

蝼蝈似相助:蝼蝈好像在帮助蚯蚓。

草根无停声:草根没有停止的声音。

聒乱:声音喧闹。

明:明亮。

天地且容畜:天地能容纳畜牲。

憎恶唯人情:憎恨厌恶只有人类才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蚯蚓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顽强、自然和谐的赞美之情。
首句“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描绘了蚯蚓在泥土中钻来钻去、伸缩自如的形象,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生命力的印象。接着,“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则通过对比蚯蚓和龙的形态特征,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第三句“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则是作者的自我反思,他虽然自认为与龙相比,但仍然感到自己不如龙那般威猛,这反映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和自卑感。
接下来的四句,“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描绘了蝼蝈在蚯蚓身边嗡嗡叫的场景,以及草根上雨水滴滴答答的声音,这些声音给诗人带来了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最后两句,“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天地能容纳各种生命,而人类社会中的憎恶和矛盾却只存在于人心之中。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蚯蚓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