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昼不止,天理何可常。
正当春木荣,摆磨枝叶伤。
东皇务长养,乃值此物狂。
曷不诉于帝,斥之出远方。
风伯有罪五,孰肯进皂囊。
往时岁苦旱,救热雨欲滂。
吹之不使下,云雷遂深藏。
复摇江海波,白日沉舟航。
又卷关塞沙,千里填河隍。
拔木与退鹢,书传言已详。
今者天柔和,煦煦皆敷芳。
独尔何不仁,嚎怒事雄强。
既其背天时,诛殛固所当。
鸢鸣兼虎啸,助恶党亦昌。
这是一首关于风的诗,通过描绘风的各种行为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风的态度和看法。
首句“夜风昼不止”,描述了风在夜晚和白天都持续不断地存在。这里的“止”字,可能是对风的一种限制或约束,但风却始终在动,没有停止的意思。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风的行为和影响。他提到,风是天理的一部分,无法常存。正当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大风破坏了树木的叶子,让它们受到了伤害。这两句诗,揭示了风的危害性,它不仅破坏自然景观,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诗人又提到了一种现象——“东皇务长养”。这里的“东皇”可能指的是主管农业的神,而“长养”则表示滋养、促进的意思。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虽然风有其正面作用(比如帮助植物成长),但它也存在负面影响(比如破坏)。
诗人转向了风的负面作用。他指出,为何不向天帝申诉,将其赶出去?这里的“帝”可能指的是天帝,也就是主宰一切的神。诗人认为,风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被允许自由行动。
诗人转向了自然界的反应。他指出,风伯(风神)有罪五条,谁又愿意进献皂囊?这里的“皂囊”可能是一种用于收集意见或抱怨的东西。诗人暗示,风神因为犯了罪,所以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或建议。
诗人转向了天气的变化。他提到,以前年干旱,人们渴望得到雨水。但风却吹得雨水不下,让天空变得阴暗。这里的“沉舟航”可能是指船只在水面上下沉,象征着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后,诗人转向了风对地理的影响。他指出,风又摇动了江海的波涛,使太阳沉没在海面之下。这里的“沉舟航”可能是指船只在水面上下沉,象征着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诗人转向了人的行为。他指出,风又卷起了关塞上的沙土,使得千里河床都被填平。这里的“填河隍”可能是指洪水泛滥,淹没了河流两岸的土地。
整首诗通过对风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风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风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负面影响。但他更倾向于看到风的破坏性一面,认为应该对其进行惩罚,而不是放任其自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