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归柴桑,家贫食不足。
当其勇去时,不待秫稻熟。
借问何以然,实耻暂屈辱。
公常为近臣,曾不辄媚曲。
一缘府舍灾,遂使还秩禄。
禄仕四十年,内乏釜钟粟。
归来托四邻,恓恓无片屋。
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譬之食嗟来,应自甘退缩。
当营负郭田,渐可事水竹。

【注释】

柴桑:即柴桑县,今属江西省。

渊明:陶渊明的字。

食不足:生活穷困。

去:辞官。

不待秫稻熟:没有等到秋收就辞去了官职。

实耻暂屈辱:实在羞耻因暂时的委屈而辞职。

公常为近臣:你常做皇帝身边的近臣。

媚曲:谄媚逢迎。

一缘府舍灾,遂使还秩禄:因为府宅发生火灾,于是恢复了你的官职和俸禄。

禄仕四十年:在朝廷做了40年的官。

釜钟粟:古代量器,1釜(10升)=1钟(16两),一釜粟为16斗,一釜粟为16石,故称1釜粟为“釜钟粟”。这里用比喻说明家里贫穷。釜钟粟,泛指少量粮食。

托四邻:托庇于四方邻居。

恓恓无片屋:穷愁潦倒,家徒四壁。

去就异前人:与以前的人不同,他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屈从。

其义已介独:他的气节已经高洁独立了。

嗟来:本指乞讨时的口头禅,后用以讥讽受人侮辱。

应自甘退缩:应该甘于被侮辱而不退缩。

当营负郭田,渐可事水竹:那时应当经营一块背山面水的田园,渐渐可以从事隐逸的生活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勉致仕李秘监》。诗写一位官员归隐山林的故事。首联点明这位官员归隐的原因;颔联描写他辞官的情景;颈联赞扬他坚守志操;尾联则描绘他隐居生活的美好境界。全诗以“贫”字贯穿始末,突出了他的清贫之状。

此诗开头两句“渊明归柴桑,家贫食不足”,直接点出人物及其生活环境,同时表明作者对这位名士归隐的选择予以赞赏和推崇。陶渊明弃官归隐,是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此处作者说“家贫食不足”,实际上是指陶渊明的高尚品格,而非家境贫困。

第三句“当其勇去时,不待秫稻熟”,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陶渊明辞官归隐时的情形。他之所以要离开官场,并不是出于一时之气,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那些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丑态。因此,当他毅然决然地辞官离去时,并没有等到来年的丰收季节,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理想的时刻。

接下来的一句“借问何以然”,则转入了对陶渊明辞官原因的追问。作者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前一句中透露出来了。那就是陶渊明不愿意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屈从于他人的命令,更不愿意为了一时的安逸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他之所以要辞官归隐,正是因为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接下来的句子“实耻暂屈辱”,则是对陶渊明这一行为的进一步阐释。他之所以不愿意屈服于世俗的诱惑,是因为他认为短暂的屈辱不足以让他失去尊严,也不值得他去为之付出代价。相反,他宁愿选择一种更为高尚的生活方式。

正当陶渊明以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第五句“公常为近臣,曾不辄媚曲”却打破了他的幻想。原来,这个所谓的近臣,却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谄媚逢迎,甚至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这种行为与陶渊明的理想相去甚远,也与他曾经坚持过的正义原则格格不入。因此,他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六句“一缘府舍灾”,则是一个转折。原来,这个所谓的近臣之所以能够继续留在这个职位上,是因为他的府邸遭遇了火灾。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让他失去了家园,也让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省。因此,他才决定辞去这个职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第七句“遂使还秩禄”,则是对上文的总结。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他不再留恋这个曾经给他带来过荣耀和尊严的职位,也不再贪图那些虚幻的财富和名誉。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过着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第八句“禄仕四十年”,则是对他过去生活的回顾。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曾经经历过无数的荣辱得失,也曾经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第九句“内乏釜钟粟”,进一步描述了他的处境。尽管他已经放弃了仕途上的种种诱惑和追求,但在这个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他不得不依靠周围的邻居来维持生计。

第十句“归来托四邻”,则是对前文的延伸。虽然他已经离开了那个充满诱惑和纷争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彻底摆脱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相反,他仍然需要依赖别人来照顾自己。

第十一句“恓恓无片屋”,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在这里,他用“恓恓”来形容自己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状态,用“无片屋”来形容自己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生活状态无疑让他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无助。

最后一句“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他与以前的人不同,他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屈从于他人的命令,也不愿为了短暂的安逸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他的这种气节已经高洁独立,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此诗通过对一个官员归隐山林的故事的叙述,展示了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这种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推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