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
大炉常乏铸,碧丱那得充。
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
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
【注释】
施景仁,名朴,字景仁,杭州钱塘人,北宋元丰元年进士,官至太博(太博:古代官名),后任江南坑冶提点。铜:古代的一种金属。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楚国的铜矿难道没有,楚国的工匠难道不善于冶炼吗?大炉常乏铸,碧丱那得充:大熔炉常常缺乏铜来铸造。碧丱:指儿童的头发。
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乡村中存在的弊端,谁肯用利益去笼络呢?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您现在奉诏令而行,对百姓应当是公正的。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只要能够使人民富起来,也不会让他们穷到极点。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这是可以做到长久的事情,只要山区深处的路打通了,自然会通行无阻。
【赏析】
《送施景仁太博提点江南坑冶》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这首诗写诗人对施景仁的劝勉和期望。
诗的首联“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说楚国的山中不是没有铜矿,楚国的人难道不善于炼钢吗?这是从客观条件上肯定了楚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接着又进一步强调,尽管有这样的客观条件,但“大炉常乏铸”,“碧丱那得充”。说明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即需要统治者的支持。
颔联“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指出造成这些弊病的原因是官府的盘剥。这两句紧承首两联,由赞扬楚地人民聪明才智转入对他们处境的同情。颈联“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是说施景仁现在奉命来到南方执行公务,他应该对百姓实行公正的政策。尾联“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说只要能够使人民富裕起来,就不会让他们穷到极点。
这首七绝虽然只有四句话,但是句句都紧扣“楚地”、“楚人”、“楚山”这几个关键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极为复杂,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更有对施景仁的期望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