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桥南逆水风,十幅蒲帆弯若弓。
淮波带日鱼鳞红,岌岌飞上北斗中。
龟山始撞人定钟,岸草涩涩鸣秋虫。

【注释】胯下:胯下桥,地名。逆水风:顺流而上的船遇急流时,要迎风而走,逆水风即逆风。十幅:指船身前后的帆,共有10面。淮:淮河。带日:映照着太阳。鱼鳞红:指水面泛起的涟漪。岌岌:形容山高峻直立的样子。龟山:龟形山。人定钟:报时的时钟。岸草涩涩:岸边的草已枯黄。鸣秋虫:秋天的虫子在叫。

【赏析】这首诗是写一幅淮河晚景图,诗人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描绘出一幅淮河晚景图。诗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和典故。

“使风”一诗开篇,“胯下桥南逆水风,十幅蒲帆弯若弓。”首句描写了船行途中遇到的逆风。“胯下”为地名,这里泛指淮河一带。“桥”,指的是“胯下桥”。在古代,江淮以南地区,多有河流,这些河流上往往架设桥梁,以便船只往来。“十幅”,指船上后部的帆,共有10面。“蒲帆”,即用蒲草编成的帆。“弯若弓”,说明帆张得很宽,形状像弓一样。这一句描写船在淮河上游逆流行驶的情景。“淮波带日”,意思是阳光照射在淮河的水面上,形成一片波光粼粼的景象。“日”,指太阳。“鱼鳞红”,是指太阳照在水面上形成的红色波纹,就像鱼儿的鳞片一样。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淮河上游的景色。“岌岌飞上北斗中。”这一句描写了船在逆水行驶过程中,帆鼓起来很高,仿佛要从天空飞起,最后到达北斗星所在的方位。“北斗七星”,古人常以它来指引方向,故称北斗。“中”,这里指中央。这一句描写了船在淮河上游逆流行驶过程中的情景。

第二句“龟山始撞人定钟,岸草涩涩鸣秋虫。”这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龟山”,指龟形山。“人定钟”,报时的钟声,古人把晚上9点到11点称为“人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夕阳西下,天色将黑时,龟形山上传来敲钟的声音,这时岸边的草已枯黄,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这两句话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其中“人定钟”、“岸草涩涩鸣秋虫”都是典故。

整首诗通过对淮河上游的景色进行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