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二人作诗论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
至矣欧阳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来者默自释。
苏子苦豪迈,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擘析。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曾无纤毫光,不若灯照夕。
徒为顽璞一片圆,温润又不似圭璧。乃有桂树独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觅。
无此等物岂可灵,只以为屏安足惜。吾嗟才薄不复咏,略评二诗庶有益。
注释:
读月石屏诗:阅读苏轼的《石屏夜游图记》。
二人作诗论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苏轼认为苏轼和米芾的诗中都写到“石在山上,月在山头”的句子,而月亮是悬于天空的天体,所以不可能在石头上留下痕迹。
至矣欧阳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来者默自释: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他曾经写过一篇《与苏子瞻书》,提到苏轼的《石屏夜游图记》,说苏轼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后来的人自己去理解和领悟。
苏子苦豪迈,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擘析。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苏子:苏轼。
豪迈:意气豪放,不受约束。
犀角蚌蛤巧擘析:比喻苏轼的文章写得巧妙绝伦。
犀蛤:犀牛角和蚌壳,都是珍贵的材料,用来比喻文章。
擘析:分析、剖析的意思。
石无情想已非的:意思是说岩石没有情感,它的形象不是由人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曾无纤毫光,不若灯照夕。
吾谓:我认为。
石之迹:指石的形貌或痕迹。
曾无纤毫光:指石上没有一点光芒。
烛照夕:点蜡烛照明夜晚。
徒为顽璞一片圆,温润又不似圭璧。
徒为:白白地做。
顽璞:质地粗糙的玉石。
一片圆:指圆形的石头。
温润:温润细腻。
又不似圭璧:圭璧都是美玉,这里用来比喻月亮。
乃有桂树独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觅。
乃有:竟然有。
桂树:桂树名,桂花树。常娥:传说中的月宫中仙女嫦娥。
玉兔:传说中月宫中的玉兔。
了莫:无法。
无此等物岂可灵:哪有这样的物件会灵验呢?
只以为屏安足惜:只是因为这画屏不值得珍惜。
吾嗟才薄不复咏,略评二诗庶有益。
嗟:叹词,表示惋惜。
咏:吟诵诗文。
略评:简略评论。
二诗:指苏轼所写的《石屏夜游图记》和米芾所写的《石屏夜游图》。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好友米芾《石屏夜游图记》一文的批注。苏轼在批注中首先指出文中的错误,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评价。
整首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段,后四句为第二段。
第一段开头两句是苏轼对两人所作诗歌的评价,他认为他们的诗歌中都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东西,比如“月在天上,石在山下”,而月亮是悬于天空的天体,不可能在石头上留下痕迹。然后他以欧阳修为例,说明他的文章已经足够好,不需要别人再去做过多的阐述,而应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接着他又以苏东坡为例,说自己虽然豪放,但是也没有必要去硬套别人的诗词,只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即可。
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苏轼对于石屏夜游图的赞美,他认为石屏夜游图非常逼真,甚至比真实的月亮还要真实,因为它能够发出真实的光线,让人感觉到月光的存在。然后他又指出石屏夜游图虽然很美丽,但是它却没有真正的月亮那么神奇,因为真正的月亮是可以移动的,而石屏夜游图却只能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动。
第三段开头两句是苏轼对于常娥和玉兔的赞美,他认为常娥和玉兔是非常美丽的,它们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然后他又指出石屏幕前的桂花树是非常美丽的,它可以独自生长,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树木。
第四段开始是苏轼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他的文采并不如其他人,因此他不能再去吟诵诗歌了。然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石屏夜游图虽然不值得珍惜,但是却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