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欲开时,群噣争哺儿。
但求黄口饫,焉问丹穴饥。
常山有四鸟,将飞昔已悲。
中间忽殒逝,岂得安其枝。
一饮必屡顾,每啄必迟迟。
今朝竟矫翼,去向江之湄。
衔芹不自食,欲遗孤与雌。
此义实已重,莫为枭所嗤。
世俗多嫌忌,我胡为此诗。
此诗美孝悌,持赠杜挺之。
【注释】:
- 送知和州杜驾部:这是一首赠别诗。杜驾部,指杜挺之(字思温)。
- 桐花欲开时:桐树花开时节。
- 群噣争哺儿:许多鸟儿争抢着喂养鸟雏。
- 但求黄口饫:只求小鸟儿吃饱了。
- 焉问丹穴饥:又何必问那些饥饿的小鸟儿呢?
- 常山有四鸟,将飞昔已悲:传说常山有一种鸟,叫“哀鸣”,它的叫声能引起人们的悲伤。
- 间忽殒逝,岂得安其枝:忽然之间就坠落而死亡,哪里能够让它栖息在树枝上呢?
- 一饮必屡顾:每次饮水都要回头望望。
- 每啄必迟迟:每吃一次都要慢慢咀嚼。
- 今朝竟矫翼,去向江之湄:今天终于振翅高飞,将要飞向江边。
- 衔芹不自食:连野芹菜也不自己吃掉。
- 此义重:这种情义是很重的。
- 莫为枭所嗤:你不要被乌鸦讥笑。
- 世俗多嫌忌,我胡为此诗:世间的人大多都有所忌讳,我却写这首诗。
【赏析】: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即公元823年。当时,诗人正任国子监祭酒。杜挺之,字思温,是杜牧的朋友,他曾任宣歙观察使等职。杜牧的赠别诗,往往借物抒情,托物寓志。这首赠别诗也不例外,通过描写杜挺之赴任后,桐树上小鸟们对他离去的依恋、不舍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全诗以桐树上小鸟的生活为题材,借物咏怀,寄托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
诗中前半写众鸟哺雏,后半写小鸟振羽而去,表现了小鸟对母鸟的依恋与不舍。首二句写众鸟争喂雏儿的情景,突出它们哺养后代的艰辛;三、四句则反衬出雏儿们的贪吃,并点明众鸟哺育后代的目的只是为了雏儿们吃饱而已;五、六句用“焉问”一词作诘问,进一步强调众鸟哺雏的目的就是为了雏儿们吃饱而已。七、八句则写众鸟哺雏之后,雏儿们展翅飞翔的情景;“间忽”、“岂得”、“一饮”、“每啄”、“今朝”、“衔芹”等词语,分别写出了众鸟哺雏过程中的不同动作,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众鸟哺雏的过程;最后两句写众鸟哺雏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小乌们吃饱,以免被乌鸦所害。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众鸟的慈爱之心。九、十句写众鸟哺雏之后,小鸟振翅高飞的场景;“间忽”“岂得”“一饮”“啄”等词语分别写出了小乌们振翅高飞的不同姿态与心情;“今朝竟矫翼,去向江之湄”,则直接描绘出小乌振翅高飞之后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壮美之美。最后两句写众鸟哺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十二句则直接指出“此义重”。结尾两联写众鸟哺雏目的不为自身,而是为了雏儿吃饱,免遭乌鸦伤害。这既是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是对朋友的一种劝诫。
诗的前四句写众鸟在哺育雏儿的过程中,既表现出它们的慈爱之心,又表现出它们对雏儿们的依恋之情。后八句则写众鸟哺雏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雏儿们吃饱,以免被乌鸦所害。诗人以桐树上小鸟的生活为题材,借助这些生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界中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喜怒哀乐情感。这种写法既富有新意,又富有诗意。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形象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