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少年时,辛勤事诸父。
诸父为桃州,物宜皆可数。
事君勤职贡,采茗先谷雨。
劭农井田桑,科薅重锄斧。
城西大灵祠,措意初似禹。
将通吴境河,身自同豕伍。
期妇来饷时,坛上必鸣鼓。
一为乌所误,愧恨去不睹。
至今存遗堤,五丈立坚土。
正如开轘辕,黄熊惭启姥。
功利欲及民,血食宜簋簠。
祠后有高山,山头多栋宇。
此实诸父为,禾麻可就俯。
岁登有乐事,或亦作歌舞。
赋诗当清明,解禊思洛浦。
其言在黑石,往往被乐府。
于今三十年,追想渐成古。
公将乘朱轮,去问民疾苦。
治术自有具,薄言无所补。
缺将陈迹书,又且剧莽卤。
送刘郎中知广德军
【注释】昔:以前。诸父:指刘郎中的父亲。桃州:地名,今属安徽、江苏两省交界处。物宜:物产。可数:值得称道。事君:为君王效力。勤职贡:勤谨向君王进贡。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中。劭农:劝勉农业生产。井田桑:井田制下的桑麻之业。科:收割庄稼。薅:除去草。重:重视。锄斧:除草的工具。城西大灵祠:广德县城西边的一座大神庙。措意:考虑。禹:即夏禹,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将通:将要开通。吴境河:指太湖流域一带。豕伍:猪圈。期妇:妻子。来饷:来问候。坛:祭坛。鸣鼓:敲鼓报信。乌:指乌鸦。去睹:离开而不见。至今存遗堤:至今还保存着堤防遗迹。五丈:一丈有五尺,这里用来形容高大。坚土:坚固的土地。正如:好像。开:开通,引水灌溉。轘辕:车辖上的弯曲部分,这里是比喻水流畅通之处。黄熊: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惭:羞愧。启姥:开启山门。功利:功利,利益,好处。及:到达,惠及。血食:祭祀用的牲畜肉,也指祭祀用的酒食。簋:古时盛食物或酒的器具。簠:古时盛粮食或谷物的器具。祠后:庙后。高山:山名,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因山上多云雾而得名。栋宇:房屋。此实:这是事实。诸父:指刘郎中的父亲。禾麻:稻谷和麻类。可就俯:可以收获。岁登:年成好。乐事:快乐的事情。或亦:或许。作歌舞:举行歌舞表演。赋诗当清明:写诗应当在清明节时。解禊:古代的一种风俗。思洛浦:思念洛水之滨。其言:这些话。黑石:地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往往被乐府:常常被乐府采入歌曲。追想渐成古:回忆渐渐变得遥远。公:指诗人自己。朱轮:古代官吏的乘车装饰品,红色的车轮。乘:坐。朱轮,乘朱轮。去问民疾苦:前往民间了解人民的痛苦和疾苦。治术:治理方法。自有具:自然有办法。薄言:轻率地。陈迹书:留下记载。剧莽卤:杂乱无章的痕迹。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是诗人送别朋友刘郎中赴任广德军时所作。《送刘郎中》共四首,此为其第四首。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刘郎中时写的一首赠别之作。
全诗以“送”字贯串始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他即将踏上征途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感情。
第一联“昔在少年时,辛勤事诸父”,诗人回忆从前少年时辛勤侍奉父亲,勤劳地侍奉诸位长辈的情景,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孝敬之情以及勤奋好学的品质。
第二联“诸父为桃州,物宜皆可数”,诗人描绘了他曾经侍奉过的桃州(今安徽、江苏两省交界处)物产丰富,足以供人享用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联“事君勤职贡,采茗先谷雨”,诗人回忆起他曾经为君王效力,勤谨向君王进贡茶叶的经历。这里提到了茶叶种植的时间,即在谷雨时节采摘,可见诗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家乡特产的喜爱。
第四联“劭农井田桑,科薅重锄斧”,诗人继续描述了他在农庄里从事农耕活动的场景,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他也不忘提醒人们要注意除草和翻土等农活,以免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第五联“城西大灵祠,措意初似禹”,诗人来到了城西的大灵祠,这里供奉着禹王神像,据说他曾在这里疏通河道,使洪水得以排泄。这里的环境与他的家乡相呼应,使他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在那里度过的时光。
第六联“将通吴境河,身自同豕伍”,诗人想到了将要开通吴境河的情景,他可能会随着大军一起前往战场。这里可能暗示了他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站在队伍中,与战友们共同面对敌人。
第七联“期妇来饷时,坛上必鸣鼓”,诗人期待着妻子前来探望,到时候一定在祭坛上敲响战鼓以示庆祝。这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对未来胜利的期盼。
第八联“一为乌所误,愧恨去不睹”,然而命运并不如人意,有一次被乌鸦袭击而误事,让他感到惭愧和愤怒。这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第九联“至今存遗堤,五丈立坚土”,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但仍然留下了坚固的堤坝和肥沃的土地。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十联“正如开轘辕,黄熊惭启姥”,这里比喻了治理国家就像打开一个水网一样顺畅,让黄熊都感到羞耻。这赞美了治理者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自信和自豪。
第十一联“功利欲及民,血食宜簋簠”。这里提到了功利主义的观点,即应该将利益带给人民,并且祭祀用的牲牢也应该用精美的器皿装起来。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即应该关注民生并给予人民实惠。
第十二联“祠后有高山,山头多栋宇”,祠堂后的山上有许多房屋,这表明那里有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当地发展的肯定和支持。
第十三联“此实诸父为,禾麻可就俯”,这里指出这些成就都是依靠他父亲的努力才取得的。同时,他还提到了稻田和麻类作物可以收获的景象,这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对丰收的喜悦。
第十四联“岁登有乐事,或亦作歌舞”,这里提到了每年丰收时都会有快乐的事情发生,也可能会有一些娱乐活动如歌舞表演等。这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节日庆典的喜爱。
第十五联“赋诗当清明,解禊思洛浦”,诗人在清明时节创作诗歌,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并在洛水之滨进行禊礼。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亲情的重视。
第十六联“其言在黑石,往往被乐府”,这里提到了一些诗句被收录到《乐府诗集》中。这说明这些作品在当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自信和对艺术价值的追求。
第十七联“于今三十年,追想渐成古”,从现在算起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仿佛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第十八联“公将乘朱轮,去问民疾苦”,公即将担任高官,去询问百姓的生活疾苦。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他认为作为官员应当关心民生,为民造福。
第十九联“治术自有具,薄言无所补”,虽然自己的治理方法或许有些不足,但也不必过于自责。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谦逊态度以及对他人批评的宽容心态。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态度。
第二十联“缺将陈迹书,又且剧莽卤”,这里提到了需要记录下来的历史遗迹,但又面临着混乱不堪的局面。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承的担忧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感叹。他认为历史的记录应该更加严谨细致,以避免后人误解和混淆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