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在河南佐王宰,王收书画盈数车。
我于是时多所阅,如今过目无遁差。
石君屏上怀素笔,盘屈瘦梗相交加。
苍虬入云不收尾,卷起海水秋鱼虾。
毫乾绢竭力未尽,山鬼突须垂髿髿。
牵缠回环断不断,秋风枯蔓连蒂瓜。
纵横得意自奔放,体法岂计直与斜。
客有临书在屏侧,豪强夺骑白鼻騧。
超尘绝迹莫见影,竞爱此家忘彼家。
赏新匿旧世情好,射杀逢蒙亦可嗟。
【注释】
- 石昌言:名,生平不详。
- 河南:今河南省。佐王宰:任王宰的幕僚。王宰:唐玄宗时人,曾任宰相。
- 阅:看。
- 遁差:差错。无遁差:没有差错。
- 石君屏:石昌言家的屏风。
- 怀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725—785),号逸少,湖南长沙人。
- 盘屈:蜿蜒盘旋的样子。
- 苍虬(qiú):青黑色的龙。
- 卷起:形容书法的笔势如海波起伏。
- 乾:干。绢:丝织品,也指丝织物。极力:尽力用力。未尽:未尽兴。
- 山鬼:传说中的山神。突须:突然露出。须:这里指胡须。垂髿髿:即垂下马鬃。
- 牵缠:纠缠不清。回环:曲折。
- 秋鱼虾:秋天的鱼和虾。
- 纵横得意自奔放:意态纵横自如,挥洒自如。
- 体法:书体的风格、技法。
- 客有临书在屏侧:有客人在旁边观看书写。临书:观看书写。
- 豪强:豪迈的人。
- 射杀逢蒙:比喻书法技艺高超,能射杀敌人。逢蒙:古代神话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画题诗之作。诗人对画中的书法作品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笔墨酣畅淋漓,气韵生动自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全诗以咏画为主,通过描写画中的书法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往在河南佐王宰”,点明诗人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他曾经担任过王宰的幕僚,协助王宰处理政务。这一句为下文的咏画铺垫了背景。
第二句“王收书画盈数车”,进一步描绘了王宰收藏大量书画的场景。这些书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价值连城,足以让王宰成为一方巨富。这句诗既展现了王宰的财富,也暗示了他对书画的喜爱和珍视。
第三句“我于是时多所阅”,表明诗人在此时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的书画作品。这里的“多所阅”意味着诗人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涉猎。这句诗为后文的咏画奠定了基础。
第四句“如今过目无遁差”则是诗人对前两句的总结,强调自己如今对于书画的鉴赏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也体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第五至第八句是对画中的书法作品进行具体描绘和评价。第六句“石君屏上怀素笔”,指出画中的书法作品是用怀素的笔触写成的。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飘逸洒脱著称于世。这句诗既突出了书法作品的风格特点,也为接下来的咏画增添了色彩。
接下来的句子“盘屈瘦梗相交加”,通过对书法线条的描绘,展现了其婉转柔美的特点。同时,“瘦梗”二字也暗示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纤细而有力,如同细瘦的树枝一般。
第九句“苍虬入云不收尾”,则将书法作品比作一条苍劲有力的龙,它盘旋而上,直至云霄,却又在高处戛然而止,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而又含蓄内敛的艺术效果。这里的“苍虬”指的是龙,而“入云不收尾”则形象地描绘了龙的威猛与神秘。
第十句“卷起海水秋鱼虾”,继续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书法作品与海洋景观相联系。这里将书法作品比作海浪,而鱼儿虾儿则在其中嬉戏。这种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显得生动有趣。
第十一句“毫乾绢竭力未尽”,则是对书法作品中墨迹的描绘。墨色浓重,仿佛是在用尽全力书写,但又未能完全展现其精髓。这句诗既体现了书法作品的厚重感,也展示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
第十二句“山鬼突须垂髿髿”,则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元素,将书法作品中的山峰与山鬼联系起来。这里的山鬼是指传说中的山神,它们突然露出胡须,似乎在审视着眼前的书法作品。这样的描写既增加了诗句的神秘感,也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第十三句“牵缠回环断不断”,则进一步描绘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交织与缠绕。这些线条仿佛是相互牵缠、回环往复,既有断裂也有连接,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但又充满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第十四句“秋风枯蔓连蒂瓜”,则以自然界的植物为比喻,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与秋风中的枯藤、连在一起的瓜果相对照。这里的枯藤象征着枯萎的植物,而连在一起的瓜果则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这种对比既展现了书法作品的生命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十五至十七句“纵横得意自奔放,体法岂计直与斜”,则是对书法家技艺的评价。这里的“纵横得意”指的是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拘束、自由发挥;“自奔放”则强调了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体法岂计直与斜”则表达了书法作品在形态上不拘泥于规则,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最后两句“客有临书在屏侧,豪强夺骑白鼻騧”,则是对观赏者的描述。这里有两位客人在欣赏这幅书法作品,他们被其中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甚至有人想要抢夺马匹来骑乘。这里的“白鼻騧”是一种良种马,以其白色鼻子而得名。这句话既表现了书法作品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歌通过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艺术的赞美之心。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