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孙生画此系在石,拿绳人立尾垂屈。
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江南包氏为最精,毛质虽真猛难匹。
蜀人不敢道知微,知微名重非今日。
【注释】:
虎:老虎。系:捆绑,拴住。孙生:指画家孙位。石屏:指石刻的老虎屏风。拿绳人立尾垂屈:用绳子拴住老虎后,让它站立,尾巴下垂而蜷曲。坠身怒力欲脱时:老虎用力挣扎着想要摆脱绳索。顾眄(miǎn):看。狞:凶猛的样子,这里指老虎凶狠的眼神。知微:懂得一点皮毛。知微名重非今日:懂得一点皮毛的技艺声名很大,但并不是今天。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孙位的《五牛图》中“缚牛”一景。全诗先写“缚牛”之术,然后写“缚牛”之难,最后赞颂“缚牛”之技,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起有承,有抑有扬,有虚有实,极富变化。诗人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抓住典型细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赞美。
首句点明主题,提出“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的论点,说明老虎虽猛,却可以被制服。接着描写“缚牛”之术,用孙位的《五牛图》中的“缚牛”场景作为例子,说明制服猛兽并非不可行,而是可以凭借技巧和智慧完成的。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缚牛”之难,用“孙生画此系在石”,以石头为栓子,用绳子将老虎拴住,让其无法挣脱。第四句则通过老虎挣扎欲脱的画面,表现了其奋力逃脱的情态,同时暗示了老虎的力量之大,难以被轻易制服。最后两句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赞颂了孙位的“缚牛”之技,认为这种技艺非常精妙,值得人们学习和传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炫耀和夸耀声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