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赏析:
此诗是宋朝诗人梅尧臣所作《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的一首,通过描述梁惠王时代的建筑和音乐以及秦时的繁荣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慨。
首句“在昔梁惠王”,以梁惠王为起点,描绘了当时的繁华场景,通过“筑台聚歌吹”展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兴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笙箫无复闻”,昔日的音乐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黄土上的痕迹。这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历史的无情和变迁的迅速。
诗人转向秦代,“当时秦兵强”,展示了秦朝时期的繁荣与强大。然而,历史的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今亦归厚地”,虽然秦国已经衰落,但它留给后代的土地却依然肥沃,成为后人发展的沃土。这种历史循环的描写,让读者不禁思考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人以自我反思的方式结束全诗,他提到自己和众才子们,在举杯畅饮之际,不应沉溺于美酒之中,而应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结尾处的“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表达了一种对于道德与仁义的追问,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展示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是宋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