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月兔在中天,曾何竞窥秽。
姮娥虽夜行,莫比淫奔废。
呶呶篱下音,胡不钤其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杂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杂兴
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月兔在中天,曾何竞窥秽。
姮娥虽夜行,莫比淫奔废。
呶呶篱下音,胡不钤其喙。
注释:
- 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 “明”指月亮明亮。
- “吠”是指狗叫。
这句话描述了东边和西边的景象,分别是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西边的狗狗们正在争相嘶叫。
- 月兔在中天,曾何竞窥秽。
- “月兔”是指月亮。
- “中天”是指月亮高挂在空中的位置。
- “窥秽”是指窥探不干净的事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月亮和月亮上的兔子的观察,以及对它们是否在窥探不洁事物的疑惑。
- 姮娥虽夜行,莫比淫奔废。
- “姮娥”是指月亮女神嫦娥。
- “夜行”是指夜晚行走。
- “淫奔废”是指因为放荡而荒废了学业。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嫦娥夜行而不废学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放荡行为的批评。
- 呶呶篱下音,胡不钤其喙。
- “呶呶”是指喧哗的声音。
- “篱下音”是指篱笆下面的嘈杂声音。
- “钤其喙”是指用锁喉的方式阻止喧哗的声音。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篱笆下面嘈杂声音的不满,呼吁人们应该用锁喉的方式阻止这种喧哗,以维护社会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边和西边的景象,以及嫦娥夜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通过对“月”、“兔”、“姮娥”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触觉。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注,以及对不良行为(如放荡)的批评,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