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细干天通中,束毫为呼诸葛翁。
久从海上厌持握,乞与阮籍书途穷。
物珍岂宜贱子有,更后应合归王公。
虚堂净几尘不到,砚傍置架珊瑚红。
乃知用遇自有处,君今莫叹居蒿蓬。

这首诗是汤珙秘校的遗物沉香管笔的题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沉香细干天通中”,描绘了这支沉香细干管笔的质地和造型。沉香,一种珍贵的香料,以其独特的香气和质地而著称。这里的“细干”指的是管身纤细,而“天透”则形容其制作工艺精细,仿佛能穿透天空。

次句“束毫为呼诸葛翁”,则是借用诸葛亮的形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敬仰。诸葛亮以忠诚、智慧和才能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卧龙先生”。这里用“束毫”形容笔杆修长,而“呼诸葛翁”则是在赞美这支笔的高雅气质和不凡才华。

第三句“久从海上厌持握”,描述了诗人长期使用这支笔的感受。海上生活艰苦,常常需要手持笔进行书写,而现在却感到厌倦。这可能是因为长期使用同一支笔,使得笔尖磨损严重,无法继续书写。

第四句“乞与阮籍书途穷”,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支笔的珍视之情。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以才情出众、性格豪放而著称。这句诗意味着这支笔就像阮籍一样珍贵,即使写尽天下文章也不足为奇。

第五句“物珍岂宜贱子有”,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强调。这里的“物珍”指的是珍贵的物品,如沉香管笔等。诗人认为这些珍贵的东西不应该只属于少数人拥有,而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拥有。

第六句“更后应合归王公”,是对前五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更后”意味着未来,而“王公”则是指高贵的人或地位显赫的人物。诗人希望这支笔能够回归到真正的主人手中,即那些能够欣赏并珍惜它的人们。

第七句“虚堂净几尘不到”,描绘了一个宁静雅致的书房场景。这里的“虚堂”指的是宽敞明亮的房间,而“净几”则是指整洁的书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这样一个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最后一句“砚傍置架珊瑚红”,则是对书房细节的描绘。砚台上摆放着一架红色的珊瑚架子,增添了书房的色彩和生机。诗人在这里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书房的喜爱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沉香管笔的描写和对其主人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