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来何所闻,君去何所见。
自古慕虚名,往往轻既面。
窃常恃赋禀,平直如劲箭。
是以五十年,长甘守贫贱。
相逢嗟未几,遽远剧飞电。
今虽行已晚,多谢勤相唁。
【注释】
1.君来何所闻:你来了,听些什么呢?
2.君去何所见:你要离去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3.慕虚名 轻既面:羡慕虚名,轻视当面的恩德(即指朝廷)。
4.赋禀 平直如劲箭:天赋禀性,正直如利箭一样。
5.五十年:一生的岁月。
6.长甘守贫贱:长期甘心过着贫穷卑贱的生活。
7.剧飞电:闪电般地迅速消失。比喻寿命极短。
8.行已晚:已经迟暮了。表示自谦。
9.勤相唁:多次慰问。
【译文】
你来到我这里听到些什么,你离去时又看到些什么?
从古至今我羡慕虚名,常常轻视那些当面对我表示感激的人。
我经常自恃自己的才能和禀性,像利箭一样正直,因此我度过了一生中的五十年,始终甘于贫贱。
你和我相逢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要远去了,就像闪电一般迅速地消逝了。
如今虽然已经迟暮,但我仍然多次向你表示慰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他早年以诗文受到知遇,官至集贤校理、中书舍人等职。在仁宗朝,曾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一起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对宋初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因政治上受排挤,遭贬谪而放浪诗酒,晚年更是贫困潦倒。此诗就是他在被罢官之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诗一开头就提出问题:“君来何所闻,君去何所见。”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来的时候听了些什么?你去的时候又看到了些什么?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一方面,他渴望听到一些好消息或者好消息的消息,以便让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安慰;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离开后会听到坏消息或者坏消息的消息。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感到困惑和不安。
“自古慕虚名,往往轻既面。”这两句诗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追求虚名,而对于那些当面对自己的恩惠或帮助表示感激的人来说,则常常视为可耻之事。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曾经得到过别人的恩惠或帮助,从而失去自己的尊严。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代的虚伪和自己的现实处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虚伪的行为并没有给诗人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陷入了困境之中。于是,“窃常恃赋禀,平直如劲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虚伪行为的不满和愤慨。他认为自己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才华和能力,能够像利箭一样正直地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这种自信和坚定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困境时显得更加从容不迫。
尽管他拥有这样的才华和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忍受贫困和屈辱的折磨。这种反差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所以,“是以五十年,长甘守贫贱。”这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感受。他认为自己已经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五十年时光,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和低贱的境遇。这种无尽的遗憾和无奈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信仰。“相逢嗟未几,遽远剧飞电。”这一句诗表达了他对命运无常和世事多变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和对方相遇的时间短暂而且短暂,就像是闪电一样迅速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种短暂的生命体验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相遇和相聚的机会。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今虽行已晚,多谢勤相唁。”这一句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感谢和祝福。虽然他现在已经迟暮了,但仍然多次向他们表示慰问和关心。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他感到温暖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