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
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
往来扬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
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注释】
省符:指宋代的“省试”,即乡试。上人:僧人。春秋万八千字,指诗文多,不问吴楚人事,指不受官场拘束,只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指其超脱世俗、洁身自好的志趣和行为。扬州:在今江苏省。荆棘地:荒凉之地,喻指政治腐败黑暗。独闻依旧坐焚香,曾见华堂荆棘地,指作者与僧徒虽处逆境而仍坚持读书学习。残编,指《左传》、《国语》等古籍。讨遗意,追思往事,缅怀先贤之意。
【赏析】
此诗题下注:“僧省符”。是说诗人与僧人省符同游于扬州时作。
首联:“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这是说诗人与僧徒在扬州共度了漫长的三十年,他们虽然身处乱世,但并不关心吴楚之间的人事,而是潜心于自己的学问。
颔联:“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佛衣儒谈”是说他们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清规戒律,而是注重实质的内容;“节行又与其徒异”是指他们的操守与普通僧人不同。
颈联:“往来扬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这里既表达了诗人与僧徒在扬州共度的时光之长,又暗示了扬州的繁华背后所隐藏的黑暗面。
尾联:“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意思是说诗人与僧徒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这里的“残编”指的是《左传》、《国语》等古籍。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僧人与诗人在扬州共度岁月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坚守信仰、热爱学习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迷茫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