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益,风义自足常游遨,醉弹琵琶声嘈嘈。雷车急辊蛟龙号,曲终放拨解紫绦。
勇气索笔作小篆,李斯复出秦碑高。不数宣王石鼓文,快健欲敌横磨刀。
弈棋丝桐且置之,众善多取精神劳。
张伯益,张伯益:即张志和。
风义自足常游遨:风骨高洁,性情坦荡。常游遨:常常游荡。
醉弹琵琶声嘈嘈:醉意朦胧之时,弹奏琵琶的声音嘈杂。
雷车急辊蛟龙号:雷车载着车轮急速旋转,如同蛟龙在天空中咆哮。
曲终放拨解紫绦:乐曲结束,解开身上的紫色丝带。
勇气索笔作小篆,李斯复出秦碑高:以勇气驱使笔锋,创作出优美的小篆书法,仿佛再次出现秦始皇时代的大书法家李斯。
不数宣王石鼓文,快健欲敌横磨刀:不与汉代的《石鼓文》相提并论。疾速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
弈棋丝桐且置之,众善多取精神劳:放下围棋,专心致志于其他学问或技艺。众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从精神劳动中得到的。
注释解释:
张伯益,指张志和(667年—73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同,又字师利,自号烟波钓徒。他一生酷嗜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由,反对束缚,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张志和擅长诗文,尤其擅长写词。其词清新超脱,潇洒俊丽,被誉为“唐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表达了作者对张伯益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表达了作者对张伯益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豪情壮志。
第一句“张伯益,风义自足常游遨”,直接点明了题目中的“赠”字。张志和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才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的风度和道义让他在人群中独树一帜,经常游走自如,无所拘束。这里的“游遨”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张志和的潇洒和自在。
第二句“醉弹琵琶声嘈嘈”,则描绘了张志和醉酒时弹奏琵琶的情景。他的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如同雷声般震撼人心;他的指尖犹如蛟龙般灵活灵动,让人叹为观止。这里既描绘了张志和的才华横溢,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第三句“雷车急辊蛟龙号”,则是对前两句情景的进一步描绘。雷车滚滚而来,车轮飞速转动;蛟龙在天空中呼啸而过,威武雄壮。这里的“急辊”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雷车的迅猛之势;“蛟龙号”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蛟龙的威严和力量。这些词语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至六句则转入了对张志和其他方面的评价。第四句“曲终放拨解紫绦”,描绘了张志和在一曲结束时,将身上的紫色丝带解开的情景。这里的“释紫绦”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张志和从容淡定、悠然自得的态度。第五句“勇气索笔作小篆”,则描绘出了张志和用勇气驱动笔墨,创作出优美小篆书法的场景。这里的“索笔”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张志和的坚定果敢;“小篆”则代表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第六句“李斯复出秦碑高”,则是对张志和书法风格的高度评价。李斯作为秦朝的大书法家,其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张志和则在书法上达到了如此高度,实属难得。
最后一句“不数宣王石鼓文,快健欲敌横磨刀”,则是对张志和书法特点的总结。他不逊色于汉代的《石鼓文》,甚至更加快捷有力,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挡。这里的“宣王”一词指的是汉宣帝时期的著名书家张芝(字伯英),他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草圣”。张志和能够超越他的前辈,实属难能可贵。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张志和的风采和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