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乐下牧,背骑吹短笛。
声穿吴云低,韵入楚梅的。
谁嗟苦调急,自与幽意寂。
应同尧时民,歌将土壤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是要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是对诗歌的综合赏析,即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评价。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在牧童吹笛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尧舜”喻人君,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耕田”喻自己躬耕垄亩的生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牧人乐下牧,背骑吹短笛”,写牧童吹奏短笛,放牧时的快乐。牧童骑着牛犊,背着笛子,边牧边吹。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牧人悠然自得,牧童怡然忘我,牧歌悠悠飘荡在山岭田野间,令人心旷神怡。
“声穿吴云低,韵入楚梅瘦”,描绘牧笛悠扬,声贯云霄的景象。笛声穿过层层薄雾,飘向远方,其声之清亮、悠长,仿佛穿透了江南一带的轻纱云雾;笛声与远处的梅花相交融,其韵之清婉动人,仿佛使那枝头含苞待放的梅花更显得娇弱而妩媚。
“谁嗟苦调急,自与幽意寂”,点明牧笛的音调虽然悲切,但是牧童却能自得其乐,不为外物所动。这里既写出了牧笛声调的悲凄哀怨的特点,同时又表现出牧童超脱世俗的闲适情趣。
“应同尧舜民,歌将土壤击”,进一步强调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想象牧童们高亢激昂地唱着《击壤歌》,把歌声传遍九州大地,从而寄托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答案】
(1)译文:牧人放牧时的快乐,背牵着牛犊边放牧边吹笛。
(2)译文:牧笛声穿越云雾弥漫的江南,声音清亮悠扬。笛声随着梅花的香气飘散,使梅花显得更加娇美。
(3)译文:牧笛的音调虽然悲怆哀伤,但是牧童却能自得其乐,不为外物所动。
(4)译文:这应该如同古代圣明君王一样,歌颂着美好的土地,用歌声来激励人民。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咏牧笛以抒忧愤之情。诗的前两句先写牧笛声的美妙。笛声穿破吴越的云雾缭绕,响入湘水之畔的梅林。“穿”字极写笛声之悠扬远播,也表现了笛声的清脆悦耳。“低”字又写出了笛声的回旋往复,给人以余音袅袅之感。三句再写笛声的韵味。笛声随春风飘入梅花丛中,使梅花更加娇艳多姿。
后四句则是写笛声给人们带来的愉悦。笛声虽悲,但牧童却能自得其乐,不为外物所动。他时而放声高歌,时而低声吟哦:“应同尧舜民,歌将土壤击。”他想象牧笛声传到九州大地,使天下百姓欢欣鼓舞起来。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前六句主要写笛声之美和牧童之乐:笛声如泣如诉,似有不尽之意;牧童放牛唱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只是背景而已,诗人真正要传达的是内心的感受。诗中的“吴云”“楚梅”等词,都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诗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象出一种理想境界——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没有痛苦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和平、欢乐和安宁。诗人通过这种超越时空的境界,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