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时任毗陵郡太守的王介甫(王播)的。诗中通过描述毗陵郡的情况,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百姓受苦的不满和批评。

诗句释义:

  1. 吴牛常畏热:比喻毗陵郡如同被炎热吓怕的吴地之牛,形容当地的气候异常炎热。
  2. 吴田常畏枯:比喻毗陵郡如同干旱的土地,形容当地的农业状况恶劣,土地干裂。
  3. 有树不荫犊:比喻毗陵郡的官员不关心农民的生活,没有为农民提供庇护。
  4. 有水不滋䅳:比喻毗陵郡的水利设施不佳,导致水源枯竭,影响农业发展。
  5. 孰知事春农:意思是那些只知道忙于秋收的人,不知道春天播种的重要性。这里的“事”指的是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
  6. 但知急秋租:意思是那些只知道催收秋收租金的人,不懂得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
  7. 太守追县官:比喻毗陵郡的太守过于重视行政职责,而忽视了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
  8. 堂上怒奋须:形容太守在衙门里大发雷霆。
  9. 县官促里长:比喻县官催促里长,让他们尽快完成某项任务。
  10. 堂下鞭扑俱:形容县官在衙门里对百姓进行严厉的惩罚。
  11. 不体天子仁:意思是那些官员不理解皇帝的仁慈之心,没有为民着想。
  12. 不恤黔首逋:意思是那些官员不顾百姓的困苦,只顾自己的贪婪。
  13. 借问彼为政:意思是请问这些官员治理政事的方式和方法。
  14. 一一何所殊:意思是这些官员对待政事的态度和方式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15. 今君请郡去:意思是现在您要去毗陵郡上任了。
  16. 预喜民将苏:意味着您的到来可能会让民众的生活有所改善,让人感到喜悦。
  17. 每观二千石:意思是您经常观察那些担任二千石(高级官职)的官员。
  18. 结束辞国都:意味着他们离开京城,来到毗陵郡。
  19. 丝鞯加锦缘:形容马车上的装饰华丽。
  20. 银勒以金涂:形容马具的精美华丽。
  21. 兵吏拥后队:形容随行的士兵和官吏众多。
  22. 剑挝盛前驱:形容前面有人持剑开路,显示其威风凛凛。
  23. 君又不若此:意思是您也不像这些人那样做官。
  24. 革辔障泥乌:意思是您骑着马车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25. 款行问风俗:意思是您在路上停下来询问当地的情况和习俗。
  26. 低意骑更驽:意思是您的骑马姿态谦虚谨慎。
  27. 下情靡不达:意思是您了解并传达了百姓的心声。
  28. 略细举其粗:意思是您简略地列举了一些主要的问题,但没有深究细节。
  29. 曾肯为众异:意思是这些官员不愿意为民众的利益着想,只关注自己的特殊利益。
  30. 亦罔为世趋:意思是这些官员也不顾世俗的趋势。
  31. 学诗闻已熟:意味着您已经熟悉诗歌的学问。
  32. 爱棠理岂无:意思是您对于爱护人民、关心民生的志向是有的,不是没有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毗陵郡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问题,讽刺了当时官员的贪婪和无能。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政治腐败的强烈谴责。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如他对诗歌的学习和热爱,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中的创新精神。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