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儿才读书,往往得官呵路衢。
君今五十始作掾,手板青袍非壮图。
况来桐汭水上城,折腰强颜休叹吁。
城西古祠能致雨,岁不有旱民无逋。
民乐未央君可娱,旧俗不与吾乡殊。

【注释】

  1. 南方:指南方。
  2. 朱玠户曹:朱玠是宋朝人,曾任广德军判官,所以称他为“户曹”。
  3. 掾:官名,属县令、知州下一级的官员。
  4. 手板青袍:形容穿着朴素的青色官服,手持木笏(象征权杖或指挥用的板子)。
  5. 桐汭水:古地名,位于今安徽境内,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6. 折腰强颜休叹吁:指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低头弯腰。
  7. 城西古祠:指的是广陵郡的西侧有个古老的神祠。能致雨:指该神祠能降下甘霖。
  8. 岁不有旱民无逋:每年天不干旱,百姓就不至于受灾害。
  9. 未央:未尽,没有穷尽;这里指没有穷尽的时候。
  10. 旧俗不与吾乡殊:指习俗和家乡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朱玠从南方来到广德(今安徽广德)任户曹的经历。诗中通过朱玠在广德任职的情景,展现了他的谦逊态度和对民生的关注。全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官场生活的理解。

首句“南方小儿才读书,往往得官呵路衢。”表达了南方小儿从小就开始读书,常常被官府选拔出来担任官职,并走上仕途。这种背景设定让读者了解到了朱玠的背景,也为后续描写他的经历和心态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君今五十始作掾,手板青袍非壮图。”揭示了朱玠已经五十岁了才开始做官,身穿青色官服,并非出于壮志雄心。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朱玠年龄和身份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朱玠人生经历的认可。

第三句“况来桐汭水上城,折腰强颜休叹吁。”进一步描绘了朱玠来到桐汭水边的广德县城,面对现实不得不低头弯腰,强颜欢笑。这句话既表现了朱玠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第五、六、七、八句“城西古祠能致雨,岁不有旱民无逋。民乐未央君可娱,旧俗不与吾乡殊。”则具体描述了广德县西侧的古祠能够引来甘露,使得当地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作者提到这里的风俗习俗并没有改变,与故乡相同,从而传达出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朱玠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从南方向北方迁徙的过程,以及他在广德任职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通过对朱玠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切。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官场生活的艰辛和复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