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今魏都去,听我愿少休。
地息戎马牧,民苦黄河流。
浑浑发西极,奋奋入九州。
自古患决溢,于今为疮疣。
禹力顺而东,汉防筑其陬。
完坏非一日,利害经千秋。
主印无切责,治水莫轻谋。
府公山西种,贵已为通侯。
樽酒与歌舞,上客共优游。
【注释】
魏都:指北魏国都,今河南安阳。魏都离洛阳不远,故称。
戎马牧:战马放牧之地。
河决:黄河在今山东东阿县决口改道。
九州:指整个中国。
禹:传说中治水的英雄。顺:顺应水流的方向。
东:向东流。
汉:指西汉。防筑其陬(zōu):筑堤防堵塞黄河从今山西的入河口。陬,边沿。
完坏非一日,利害经千秋:修治河堤工程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带来的利害关系却延续了千年。
主印:掌管封赐印信的官员。
贵:显贵。通侯:古时最高爵位之一。
樽酒:泛指酒食。
上客:尊贵的宾客。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是诗人送柳秘丞知大名府时所写的。柳秘丞名景仁,字圣亮,河东人,以善政著称。此诗通过赞颂柳公治水有功,表达了对他政绩的赞扬和对治水功绩的钦慕。
首联“言今魏都去,听我愿少休。”意思是说,如今魏都(今河南安阳)已经远去了,请你暂且停下你的心愿吧!魏都即魏国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魏都与大名府相距不远,所以用“言今魏都”来代指大名府。魏都离汴京很近,所以说“去”。“听”字下得很有分寸,没有让读者觉得诗人有什么不悦的情绪,而是充满了对友人的尊重与关切。
颔联“地息戎马牧,民苦黄河流。”意思是说:这片土地上曾经驻过军队,百姓们也饱受黄河之苦。这两句写大名府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艰苦生活。“地息戎马牧”,说明大名府曾是军事重地,驻有重兵。这里的“地”是指大名府的土地,“戎马”是古代北方边防军队的代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这块土地曾养过军马,现在则成了牧场。“民苦黄河流”中的“民苦”指的是百姓的痛苦。这句的意思是说,黄河之水泛滥成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里的“黄河”专指黄河水患,而非黄河的河流本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这块地方曾驻过军队,百姓们也饱受黄水的困扰。
颈联“浑浑发西极,奋奋入九州。”意思是说:河水滚滚东流,奔腾入中国的大地。“浑浑”形容黄河水浑浊,“发西极”意谓黄河之水从西边流来。这两句写的是黄河奔流入海的自然景象。
尾联“自古患决溢,于今为疮疣。”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黄河就经常发生洪水灾害,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疮疤和痛处。这里的“自古”是指从古代开始,“患决溢”指的是因黄河水患而引发的灾难。“于今为疮疣”中的“今”指的是现在,“疮疣”是指疮痂、瘤子,此处比喻水患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和苦难。这两句说的是历史上黄河水患频繁,成为人们心中的创伤和痛处。
最后两联“禹力顺而东,汉防筑其陬。”“禹”指的是大禹,他治理水患有功;“汉”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曾派郑当时修筑黄河堤防。《史记·河渠书》记载:“夏后禹决汝水以通淮,又河、淮交互,以绝徐、泗,齐、淮北众庶不能回,禹于是命蜀、汉之间开泑江,以引东海水,注会洙、泗、通沟江淮河,以复其后;于是淮水至碣石,东郡观名沟,东抵营平负海二千里。”意思是说,夏禹治水时,曾将黄河的水引入淮河,再从淮河引入长江。后来汉武帝又派人修筑了黄河堤防,以阻挡黄河的东流。
这两联写的是黄河的历史和治理。首句中的“禹”指的是大禹治水有功,“顺而东”指的是大禹治理黄河,使其向东流,而不是向南流。次句中的“汉”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派郑当时修筑黄河堤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有功,汉武帝也曾派人修筑黄河堤防,以阻挡黄河的东流。
末联“主印无切责,治水莫轻谋。”“主印”指的是掌管封赐印信的官员,“切责”是严厉指责的意思,“莫轻谋”是说治水不能轻视谋略,要有周密的计划。这两句写的是治理黄河不能草率行事,需要周密谋划和慎重对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诚挚深厚。它通过赞美柳公治水之功,表现了对治水功臣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赞颂柳公治水之功,表达了自己治国安民的决心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