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攀萝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
参差珠树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寻。
洞口碧畦长种玉,坛边古篆欲生金。
桑田未变桃先熟,唯见蓬莱水浅深。

【注释】

桐柏:山名。在河南南阳市南,是道教胜地。崇道观:道教宫观,位于桐柏山上。万仞:形容山高。攀萝:指攀登险峻的小道。翠岑:青翠的山岭。豁然:开阔的样子。平地九峰心:平坦如九峰心。九峰心:指山峰中间凹陷的地方。珠树:形容松柏枝叶繁茂。和云出:与云朵相接。咫尺丹霄有路寻:距离不远,就能到达仙境。丹霄:指天边。蓬莱:即蓬莱阁,神话中的仙山。《水经注》卷三《江水》说:“海中神山名曰蓬莱,或曰方丈、瀛洲三座相连。”桑田:泛指农田。桃先熟:比喻事物变化迅速。唯见蓬莱水浅深:只有看到蓬莱的水较浅。蓬莱: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也泛指海上仙山。这里指道教圣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桐柏崇道观的诗,诗人登道观远眺,以“登”字统领全篇,写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抒发了诗人向往神仙境界的情怀。

开头两句,诗人从桐柏山脚开始攀援而上,登上崇道观。他放眼望去,只见青翠的群峰直插云天,仿佛到了平地又见到了九座山峰,真是心胸顿觉开阔起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登山的艰难与所见美景的欣喜,为后文写道观的神奇景色做了铺垫。

接着四句,诗人进一步展开描绘,写出了桐柏山顶上的景象,表达了他对道家仙境的向往之情。诗人写道,参差的松柏犹如珍珠般点缀着云间,而那咫尺之处却有着通向仙境的道路。这里的“参差”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松柏的茂盛,而“珠树”、“和云出”则写出了它们与云彩相接的情景,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诗人还用“咫尺”来表达自己对仙境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桐柏山虽然很高,但只要登顶,就能到达仙境。

最后两句,诗人转向了道观内部的景色。他发现道观的洞口旁长满了碧玉,坛边的古篆似乎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这里的“碧畦”指的是绿草如茵,而“玉”则象征着道观的美丽与神圣。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桐柏山顶上的自然景观和道观内部的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神仙境界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的影响力和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心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