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全诗加以理解。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漏的字词,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我一生做学问,从没有深究学问的根本来源。“为学”是说学习;“生平”是说一生,这里指一辈子。“不究源”即不深究其根本来源。“不究源”,意谓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没有去探求其根本来源。
“未妨绝顶上慈恩”,意思是:虽然如此(不追究学问的根本来源),但并不妨碍我在慈恩寺绝顶之上(登高远望)来领悟佛祖的真谛。“慈恩”指佛教中对阿弥陀佛的尊称。“慈恩寺”在河南洛阳,为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诗人在这里以绝顶为背景,登上了这座古刹,领略到了佛家讲经说法的庄严场面。诗人站在慈恩寺的绝顶上,眺望远方的群山,感到自己渺小,而佛祖的慈悲却无边无际,由此领悟到佛祖的真谛。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塔高耸入云,俯瞰群山显得很小,大江宽广,能够容纳巨浪汹涌。“塔高”、“群山”、“江阔”等都是实写,而“俯视”、“小”等则是虚写,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来描写,既写出了实际的景色,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塔”指佛塔,这里用一“高”字突出它高大、巍峨的形象;“俯视”一词写出了佛塔的高度与群山的对比关系,也写出了诗人站在塔顶所感受到的那种由高山俯视到低处的感受;“群山”指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用一个“小”字突出了它们相对于佛塔来说显得十分渺小。“江阔”一词写出了长江水面宽阔,水势浩渺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站在江边所看到的那种浩瀚无际的感觉。“江阔”与“能容”两个词语之间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江面宽,所以能够容纳巨浪的汹涌澎湃。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每当人们攀登高峰时,总是感到困难重重,只有那些站在高处的人才能体会到天地的根基所在。“谁于高处领天根”,意为:谁能在高处领受天地的根基呢?“领天根”是指领会天地的本原。这两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们攀登山峰时的艰难困苦与站得高的人所领悟的天地之根联系起来,从而表明只有站在高处才能领悟天地的根基。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意思是:必须相信我的生平就是奠定基础的基址,只要这个基址牢固地建立起来,我的品德就会更加崇高。“须信”意为相信。诗人在最后两句中以自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他认为自己一生所学,不过是为道德修养奠定基石而已。只有道德修养牢固地建立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
【答案】
登慈恩绝顶有感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