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君王已放还,何须当道把渔竿。
使轺将宿人将避,拗折渔竿赶入山。

注释:

  • 曾对君王已放还:曾经侍奉过君主已经归还了,这里指的是归隐。
  • 何须当道把渔竿:何必要拿着鱼竿在道路中央呢?”当道”是说在路中间。这句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争名夺利,隐居山林的想法。
  • 使轺将宿人将避:使者乘坐的车即将到达,人们将要躲避。这里暗示了朝廷的威严和权势。
  • 拗折渔竿赶入山:用力折断鱼竿,赶着进入深山。这是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无奈之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场景。诗中的“曾对君王已放还”,“何须当道把渔竿”,“使轺将宿人将避”,“拗折渔竿赶入山”等词语,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
    首句“曾对君王已放还”,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勇气。在这里,“君王”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已放还”则表示诗人已经放弃了这些追求。
    第二句“何须当道把渔竿”,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隐居态度。这里的“当道”意味着在权力的中心,而“把渔竿”则表示放下权力,回归自然。
    第三句“使轺将宿人将避”,描绘了宫廷中的景象和社会氛围。使者的车马即将到来,人们纷纷躲避起来。这反映了官场的紧张气氛和人心惶惶的状态。
    第四句“拗折渔竿赶入山”,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无奈和挣扎。尽管他想要放弃权力和名利,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诱惑。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又展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归隐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心境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