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双峰一纪年,梦随清磬上高圆。
重来惯识羊肠路,兀坐慵谈兔角禅。
欲刬旧题无好语,羞将华发照清泉。
男儿问学全无用,愧尔耕夫垦石田。
【诗词原文】
雁荡双峰,是宋代诗人林逋的故乡。林逋,杭州人,公元967年(后周广顺元年)出生,卒于公元1028年(南宋淳熙五年)。北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他在孤山筑园,种梅养鹤,不慕名利,以诗自娱。公元1028年,林逋去世,时年四十二岁。他的墓在西湖之畔,墓旁有“二仙石”和“问鹤亭”。他生前酷爱梅花,著有《山园小梅》绝句三百余首。林逋死后,人们在他的墓旁栽下一株古柏,这株古柏至今依然苍翠挺拔、郁郁葱葱。据传说,林逋曾隐居于此,所以后人称之为“林仙居”。
【注释】
雁荡: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境内,因山顶常有大雁飞过而得名。
雁荡双峰:指雁荡山中两座并列的山峰。
一纪年:一纪元年,一年的时间。这里指不到一世纪,即一百年。
梦随清磬上高圆:梦中随着清脆悦耳的佛音而上到高高的山顶。
羊肠路:曲折迂回的道路。
兔角禅:指禅宗的一种说法。佛教禅宗认为,佛性与万物平等,一切法都是佛性的表现,但佛性又是无形无影,无法捉摸,故用兔角来形容。
旧题:指前人的诗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这里指老年。
男儿问学全无用:男子读书有什么用?
愧尔耕夫垦石田:惭愧你辛勤耕种田地的人。
【翻译】
再游雁荡山观瞻着那对并立的山峰,还不到一纪元,梦境就随着悠扬的佛声上到了高高的山顶上。重来此地,早已熟悉了蜿蜒曲折的小山路,懒洋洋地坐着,懒得谈论什么禅宗道理。打算删去那些陈旧的诗句,又觉得没有好的词句,真是羞惭!我那满头的花白头发照映着清澈的泉水。作为男子汉,问我学有什么用呢?你耕田劳作也够辛苦的了,应该好好地珍惜你的劳动成果。
【赏析】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进士及第,历任大理评事、知襄阳县事等职。林逋虽任官多年,却始终不慕名利,隐居西湖孤山,从事诗歌创作。公元1028年,终年四十一岁。其诗工整淡雅,多写幽谷闲情逸致,意境清新隽美,被时人誉为“林和靖诗”。林逋的一生,可以说是“两袖清风”的一生。他不仅以诗闻名于世,还以画著称于世。据说他擅长画梅,尤其善于画雪,画梅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画雪则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惜英年早逝,身后无名,只留下了一些传世之作。
这首《再游雁荡》是林逋的一首七绝诗。诗的前两句说:“不到双峰一纪年,梦随清磬上高圆。”这里的“双峰”是指雁荡山中的两座并立的山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雁荡山的双塔峰,也叫灵峰或雁山。林逋在这首诗里说的“双峰”,就是指这两座并立的山峰。“不到一纪年”就是说林逋还没有到十年时间。“梦随清磬上高圆”就是说他做着一个梦,梦见自己随着清磬的声音,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林逋梦见自己来到了雁荡山的双峰上,看到了那里美丽的景色。
诗的第三、四句说:“重来惯识羊肠路,兀坐慵谈兔角禅。”这里的“羊肠路”也是雁荡山的别称之一,因为雁荡山的形状酷似羊肠小路。“懒谈兔角禅”就是说自己懒得谈论禅宗的道理。“兔角禅”是禅宗的一种说法。佛教禅宗认为,佛性与万物平等,一切法都是佛性的表现,但佛性又是无形无影,无法捉摸,故用兔子角来代表它。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林逋已经多次来到这里,对这里的路非常熟悉,懒得谈论禅宗的道理了。这一句是说林逋对于禅宗的理解已经到了一种境界,已经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地了。
诗的第五、六句说:“欲刬旧题无好语,羞将华发照清泉。”这里的“欲刬旧题”是说要删去旧的诗句,这里的“好语”意思是良好的语言、优美的句子,这里的“华发”指的是花白的头发,这里指老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想要删掉旧日的诗句,但是又觉得没有好的词句,实在不好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了,但是还是想努力创作一下。这一句是说林逋虽然已经年老色衰了,但是他还是很想努力创作一下。
诗的最后两句说:“男儿问学全无用,愧尔耕夫垦石田。”这里的“男儿问学”是说男孩子学习无用,这里的“耕夫”是农民的意思,这里的“垦石田”是开垦荒田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男子汉学习无用,你辛苦地耕田劳作吧。这一句是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了,但是还是很佩服那些勤劳耕作的人。这一句是说自己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对于勤劳的农夫们还是要表示敬意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林逋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还是很欣赏勤劳的农夫们。
这首诗表达了林逋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的特点是平易自然、含蓄蕴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林逋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文人学士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