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地为炉了一寒,肉屏毡帐任无缘。
晨烧树下沾霜叶,夜煮山头泻月泉。
已借阳和归故絮,更分光焰到残编。
百年贫富灰埃尽,荒冢累累野烧边。

《地炉》

地炉

穴地为炉了一寒,肉屏毡帐任无缘。

晨烧树下沾霜叶,夜煮山头泻月泉。

已借阳和归故絮,更分光焰到残编。

百年贫富灰埃尽,荒冢累累野烧边。

注释:

(1)穴地为炉:挖一个土坑当火炉。

(2)肉屏毡帐任无缘:把肉皮放在屏风上、用毡帐围起来的帐篷里取暖,与世隔绝,没有缘分。

(3)晨烧树下沾霜叶:早晨在树下烧火取暖,树叶被露水打湿。

(4)夜煮山头泻月泉:夜晚在山上烧火取暖,月光从山涧中倾泻下来。

(5)阳和:指春天的暖阳,这里指阳光。归故絮:指阳光使旧的棉絮变暖。

(6)残编:残缺的书卷。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哲理色彩。

首联“穴地为炉了一寒,肉屏毡帐任无缘。”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点燃火炉取暖的情景。这里使用了“一寒”一词来形容环境之冷,而“肉屏毡帐任无缘”则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无法与人交往的状态。这种孤寂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起古人的隐逸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颔联“晨烧树下沾霜叶,夜煮山头泻月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利用火光取暖的情景。这里通过“晨烧”“夜煮”来表现诗人对火的热情和依赖程度。同时,“沾霜叶”和“泻月泉”也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颈联“已借阳和归故絮,更分光焰到残编。”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这里的“阳和”指的是春天的阳光,象征着生命的力量;而“故絮”则是指过去的岁月。诗人通过对阳光和火的比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同时,“残编”也暗示了诗人对书籍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尾联“百年贫富灰埃尽,荒冢累累野烧边。”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总结和反思。这里的“百年贫富”指的是人的一生经历的起起落落;而“灰埃尽”则意味着一切都归于尘土,不再有痕迹。诗人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理解。同时,“荒冢累累野烧边”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居住的环境荒凉破败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描绘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和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