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愿从君授古书,血诚沥尽更无馀。
漂流岂意来深野,系滞无由后从车。
踪迹浸违南郡帐,梦魂长绕武侯庐。
仁人有意收庸贱,时寄声音一起予。

【注释】

常愿:经常希望。授:传授。血诚沥尽:比喻忠诚之至,毫无保留。更无馀:没有剩下。漂流:飘泊,流浪。岂意:哪里想到。来深野:来到深深的野外。系滞:被拘禁。后从车:跟随一辆车。迹:足迹。浸违:渐渐远离。南郡帐:指荆州的幕府。武侯庐:指诸葛亮的故居,在四川成都。仁人:仁慈的人。有庸贱:指有才能的人。收庸贱:收纳那些平庸下贱的人。时寄:时常寄送。声音:音信。起予:使我振奋。

【赏析】

这是一首托名张籍(一作张正字)的诗。诗人在《寄张籍》一诗中曾表示过“幸为浮云能蔽日,莫令孤负不传诗”的愿望,但张籍并未给他回信。此诗是诗人在得知友人已收到他的诗后写的。前二句说诗人非常想跟张籍学习古书,把自己全部的诚意都倾注到书中了,但是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血诚”“沥尽”,用笔十分简炼而含蓄。后两句写自己漂泊在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荆州幕府,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系滞”,羁旅之意。“后从车”,“后”,迟也;“从车”,随行的车马。诗人在外地漂泊,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心中无限惆怅。三四句写诗人的踪迹已经离开南郡的幕府,梦魂却常常绕着武侯庐徘徊不去。“南郡幕府”,即荆州幕府,诗人久居此地,对这里的一切自然感到亲切。“武侯庐”,指诸葛亮的故居,诗人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充满崇敬之情。五六句写诗人渴望得到朋友的音讯,时时盼望着从他那里得到音信。“仁人”,指张籍;“收庸贱”,收纳平庸下贱的人,言诗人希望张籍能够收纳一些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七八句写诗人渴望得到张籍的音讯,并由此使自己振作起来。“声音”,犹言音讯。“一起予”,犹言给我以鼓励。

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朋友音讯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