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楼阁绿沉沉,杖策城头望正深。
山近想瞻师子坐,风来疑听海潮音。
三乘漫设牛羊鹿,一路谁分耳目心。
只道不增还不减,元来非古亦非今。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云中楼阁绿沉沉,杖策城头望正深”:在云中的楼阁显得郁郁葱葱,我站在城头举起拐杖远眺,那景色正深沉。“云”点明地点,“楼阁”指山中寺庙,即云居寺,这是诗人初到云居寺时的景象。“沉沉”形容云居寺周围的山林色彩浓郁、幽静而深邃,给人一种空灵神秘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云居寺的敬仰之情。

“山近想瞻师子坐,风来疑听海潮音”:当走近山脚时,我想瞻仰大佛的法相,听到阵阵海风吹来的声音,似乎听到了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这两句是写诗人登山途中的感受。“师子座”指云居寺大佛。“师子坐”指大佛的坐姿,形象地描绘了大佛端庄肃穆的姿态。“海潮音”指大海的声音,这里借代了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这两句是写诗人登山途中所听到的声音。诗人通过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把声音转化为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场景。

“三乘漫设牛羊鹿,一路谁分耳目心”:佛教有三乘教法,这里指佛教的三藏教法。佛教有牛、羊、鹿三种牲畜,这里指僧侣们吃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诗人用“漫设”一词来表示随意设置的意思。“谁分耳目心”指的是谁分辨得清?这里的“辨”字有辨别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出自己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与疑惑,表达了对僧侣们随意设置饮食用具的不满。

“只道不增还不减,元来非古亦非今”:只以为不增加也不减少,其实是非古也非今。诗人以禅宗公案“不增亦不减”、“非古非今”来比喻自己的思想,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

【答案】

寄云居觉老大禅师

云中楼阁绿沉沉,杖策城头望正深。

山近想瞻师子坐,风来疑听海潮音。

三乘漫设牛羊鹿,一路谁分耳目心。

只道不增还不减,元来非古亦非今。

赏析:“不增亦不减”,出自慧能大师的《坛经》,意思是说佛法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现代的,而是超越古今的一种精神境界。此诗首联两句就写了这种境界。“不增亦不减”是一种哲学高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名利,也不要过于沉溺于物欲之中。要像云居寺的大佛一样,静静地坐在那里,不为外界所动。

第二联“山近想瞻师子坐,风来疑听海潮音”,是说山近的时候想去瞻仰大佛的坐姿,风来的时候又好像听到了海潮的声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你走近山脚的时候,你想瞻仰大佛的坐姿;当你听到风吹草动,就好像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这是一种禅意的境界,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第三联“三乘漫设牛羊鹿,一路谁分耳目心”,意思是说佛教有三乘教法,这里指佛教的三藏教法,佛教有牛、羊、鹿三种牲畜,这里指僧侣们吃的是牛、羊、鹿三牲之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僧侣们随意设置饮食用具,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区分了耳目心三识,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迷失了本性(“谁分”),也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辨”)。

第四联“只道不增亦不减,元来非古亦非今”,意思是说只以为不增加也不减少,其实是非古也非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公案“不增亦不减”、“非古非今”的理解,也表达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

全诗通过对云居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公案的理解与自己的人生观,也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方法的认同与推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