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猿飞鹤近孱颜,想见仙翁步履还。
贾谊行须对宣室,谢安未用忆东山。

【注释】皖公山:在今安徽安庆市。孱颜:指懦弱无能之辈。仙翁:指谢安,因谢安常戴白头巾,故称。贾谊:汉文帝时,贾谊为博士,曾上书陈言时政,被贬为长沙王傅,后来文帝召用他为梁王太傅,后以“贾生”自比,故云。宣室:西汉未央宫有金马门、玉堂殿等,其中金马门是皇帝召见大臣之所。《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时,董仲舒为天子上《天人三策》,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以董仲舒对,拜为博士,待诏金马。谢安:东晋时名将,曾任镇东将军,镇守会稽,后任扬州刺史。谢安晚年隐居会稽东山,故称东山。东山,山名。

【赏析】

诗题一作《寄提刑马大丞》。诗人因雨中望皖公山不见而怀想友人,于是写了这首诗来抒发情怀。首联即写望皖公山不见的怅惘心情;次联由怀想友人转为自叹身世;末联则进一步抒写出世之意。全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啼猿飞鹤近孱颜”,这是写皖公山。皖公山在今安徽安庆市,这里以皖公山代指皖公山。“猿鹤”,指猿鹤一类的动物。诗人远望皖公山,只见猿鹤之类动物飞绕盘旋,但不见皖公山的身影。“想见仙翁步履还”,“想见”,想象。“仙翁”,指诗人自己。“步履还”,犹言步履尚存。这句意思是说,诗人想象着友人在皖公山上仍像仙人一样逍遥自在地行走着。

颔联“贾谊”句和“谢安”句,都是诗人的自我感叹。贾谊是西汉时的政论家,他向文帝建议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文帝采用了他的建议,封他为梁王太傅。但他在梁国境内,却遭到梁王的忌恨,终于被人谗言构陷,被贬为长沙王傅。后来文帝召他用为梁王太傅,他不肯去,就退隐于长沙,自称贾谊。“行须对宣室”,意思是说如果贾谊还在,应当让他到皇帝面前陈述自己的政见。这里化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故事。屈原被逐之后,有人劝他不要离开京城,说京城里有明君圣主可以进用,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贾谊被贬之后,也有人说应该让他到朝廷中去当谏议大夫或给事中,所以他也写下了《陈政事疏》等文章,并最终得到了文帝的赏识。“忆东山”,意思是说如果谢安还在的话,他一定会像谢安那样隐居于东山。谢安是东晋名将,他曾在会稽东山隐居过,后人称谢安为东山先生。“东山”,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附近。谢安晚年退隐,所以后人也称他为谢东山。这里化用谢安退隐东山的故事。

诗人通过这两联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从第一联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正处在政治上的失意之中,因此才遥望皖公山而不得见。从第二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怀有深厚的友情。因为友人被罢官而感到惆怅,所以才有“贾生行须对宣室”的感叹。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最后这一联则更进一步地抒写出了世之意。诗人认为只有像谢安那样隐居山林,才能免遭祸殃。因此,他也渴望能够过上这样清静的生活。不过,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诗人也深知这样的隐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尽管他有出世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只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