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云之端,石在溪之浔。天上地下相绝几百千万里,砚中安得有星点点明如金。
既非瑕掩瑜,又似徽在琴。我疑星之飞流运动或不居,精采误落黟流深。
不然神灵悯恻学士久濡滞,故借光景资清吟。或有感此理,杳默难推寻。
君不见虢山之石团团有桂在中象圆月,又不见庐江之石扶疏有木相樛为寒林。
无重言,但置寒窗笔札往古研于今。大刚无睢睢,至明无阴阴。
君也能如此,是真金星砚之知音。
【注释】
星出云之端:星星是从天空中出来的。
石在溪之浔:指砚台。
天上地下相绝几百千万里:指天上与地上相差甚远,相隔遥远。
精采误落黟流深:指星光落入了山涧之中,无法再见到。
不然神灵悯恻学士久濡滞,故借光景资清吟:如果神灵可怜久居此地的学者而赐给他们灵感,那么这美好的景致就会成为他们创作诗文的素材。
或有感此理,杳默难推寻:如果对此有感悟,那么就会难以寻找其踪迹。
君不见虢山之石团团有桂在中象圆月,又不见庐江之石扶疏有木相樛为寒林:没有见过虢山和庐江的石头。
无重言:不说废话。
置寒窗笔札往古研于今:把笔墨放在寒冷的窗前,研究古代的书籍。
大刚无睢睢,至明无阴阴:形容人的性格刚直不阿、光明磊落。
君也能如此,是真金星砚之知音。
【赏析】
这首咏砚诗,以“砚”为中心物,通过描写砚台的外形、质地和它所产生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砚的赞美之情。
首句点出“砚”,用“云”“溪”作比,形象地写出砚台的形态,并从“星”和“石”两个方面来写砚,既突出了砚的形状,又表现了砚的特征。“天上地下相绝几百千万里”,这是对砚台的夸张,突出了砚台的特点,即砚台虽然小巧玲珑,却能容纳天地万象。二、三两句进一步描绘砚台的神奇之处,“砚中安得有星点点明如金”,将砚台比作天上的星星,不仅突出了砚台的晶莹剔透,而且表现了砚台的神奇。
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提出疑问:“既非瑕掩瑜,又似徽在琴。”意在表明,砚台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却具有很高的价值。接着,诗人以“我疑星之飞流运动或不居,精采误落黟流深”为题,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砚台上的星光虽然不是永恒的,但它却能给人带来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这一部分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通过这一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砚的喜爱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最后两句,“不然神灵悯恻学士久濡滞,故借光景资清吟;或有感此理,杳默难推寻”,是诗人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他认为这是神灵赐予他的灵感,使他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同时,他也表示,对于这种灵感,人们往往难以找到其踪迹,因此需要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
整首诗通过对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砚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才华的自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