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及长从公游,我今老矣公白头。
渊明彭泽不归去,太史周南方滞留。
爱山兴与精神聚,形骸自笑縻圭组。
欲骑马去陟彼砠,空羡鸿飞在于渚。
西山第一列洞天,别有日月无岁年。
洪崖已成丹灶药,瑶池每赋白云篇。
嘒嘒蝉噪竹枝露,斑斑豹宿颠崖雾。
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
秋雨辛勤开菊花,春风取次生兰芽。
我虽调公不敢易,龙驹会去超胡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西山深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第一句“我少及长从公游”,描述了作者与公(可能是朋友或老师)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这里的“公”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人,也可能是泛指朋友或者老师。
第二句“我今老矣公白头”,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和感叹。这里的“公白头”可能是指公的头发已经变白,也可能是指公年纪大了。
第三句“渊明彭泽不归去,太史周南方滞留”,引用了陶渊明和司马迁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陶渊明曾在彭泽隐居,不愿意为官;司马迁则在南方遭受流放之苦。这两句诗通过引用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第四句“爱山兴与精神聚,形骸自笑縻圭组”,描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这里的“縻圭组”是形容束缚住自己的东西,可能是指世俗的名利和地位。这句诗表明,作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
第五句“欲骑马去陟彼砠,空羡鸿飞在于渚”,表达了作者想要骑马登高的愿望,但只能羡慕鸿雁在空中翱翔。这里的“陟彼砠”是登上高山的意思,而“于鹄”则是鸿雁的俗称。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渴望攀登高处,但又感到力不从心的矛盾心情。
第六句“西山第一列洞天,别有日月无岁年”,赞美了西山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洞天”指的是仙境,而“日月无岁年”则形容了西山的神秘莫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的深深敬仰。
第七句“洪崖已成丹灶药,瑶池每赋白云篇”,提到了洪崖和瑶池这两个神话传说中的地方。洪崖成为了修炼者的炼丹之地,而瑶池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两句诗暗示了作者对道教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兴趣。
第八句“嘒嘒蝉噪竹枝露,斑斑豹宿颠崖雾”,描绘了西山的自然风光。这里的“蝉噪”和“斑斑豹宿”都是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西山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第九句“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引用了《诗经》中的“采采蘀兮”一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里的“伯兮”可能是对某种生物的称呼,而“须霖雨”则暗示了干旱季节的到来,需要雨水来滋润大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怀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第十句“秋雨辛勤开菊花,春风取次生兰芽”,描述了秋天和春天的景象。秋天的菊花经过雨水的浇灌而盛开,春天的兰花也在春风的吹拂下生长。这两句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力。
第十一句“我虽调公不敢易,龙驹会去超胡沙”,表达了作者对公的忠诚和对友情的重视。虽然作者愿意调整自己的计划以适应公的需求,但他并不希望因此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里的“龙驹”是比喻公如龙马般英武有力,而“超胡沙”则是形容远离尘世,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两句诗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