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岂不好,忧愤还自兹。
书中见古人,隐闵恻馀思。
遇险理有激,寻分意多随。
娟娟感姱容,戚戚念幽栖。
曾是无间然,孰焉惬所宜。
览之不自聊,怅然起遥悲。
不如拨置之,浊酒聊一持。
先生颇多事,斯心昧前知。
亦复坐奇字,惨然亡所归。

【注释】

子云:扬雄的字,指扬雄。

墨池:指汉扬雄的读书处,在今四川省新繁县西北。

古人:指扬雄自己。

隐闵恻馀思: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怜悯。

遇险理有激:遇到危险的事情要有所激励。

寻分意多随:寻求自己的志向,往往随着心意。

娟娟:美好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

无间然:没有间隙。

孰焉惬所宜:谁能使自己满意呢?

聊:暂时。

怅然:失意的样子。

拨置之:把书放下。

浊酒:浊酒,指浊酒一杯。

斯心昧前知:我的心中没有先前的知识。

惨然:悲痛的样子。亡所归:没有归宿。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好友崔宗之的信中的一部分,作于天宝初年(公元742年)。

诗的前半部分写读书之乐,后半部分写读书时的心情。首联两句说读书本是很愉快的事,但因怀忧愤而觉得不快了。颔联“书中见古人”四句,从《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生发,意思是说,读书能见到古人,这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但看到古人遭遇不幸,就感到悲愤,心中充满了伤感。颈联“遇险理有激”四句,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句话生发,意思是说,遇到危险的情况要有所激励,寻找自己的志趣而有所追求。但作者却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不必过于强求。尾联“娟娟感姱容”,意思是说,美人的容貌美好,使人感到怜爱;但美人的哀愁也让人为之悲伤。诗人感慨地表示,自己虽然也有学问,但是对人生的道理并不了解,所以感到惆怅、悲伤。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关心和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