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迥月逾晶,地偏人亦静。
箫然寻丈桥,寄此绿净境。
洗盏荐寒光,掬泉弄清影。
尘远耳目醒,令人发深省。
【注释】
天迥:高空。逾晶:晶莹剔透。地偏:地势偏僻之地。箫然:形容箫的声音清脆悦耳。寻丈:一丈左右。寄此绿净境:寄托在这如绿水般的清净境界中。洗盏:斟酒时,用碗将酒洗涮一下,使酒更清洁。荐:进献。寒光:指清澈的酒液。掬泉:用手捧起泉水。弄清影:澄清水面上的倒影。尘远:远离尘世。耳目醒:听觉和视觉变得清醒。发深省:启发人深思。
【赏析】
《月桥》是一首描写静夜品茗的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天迥月逾晶”,描绘出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光芒四射,皎洁无瑕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即身处高处,远离尘嚣,心境宁静。
次句“地偏人亦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宁静氛围。虽然地处偏僻,但周围无人喧嚣,只有诗人在静静地品茗、赏月。这种静谧的氛围,为诗歌接下来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第三句“箫然寻丈桥”,诗人开始描述自己的行为——寻觅一座丈把高的桥,以便更好地欣赏月色。这里,“箫然”二字既形容箫声清脆悦耳,又暗示着诗人的心情宁静愉悦。同时,“寻丈桥”也与前面的“天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第四句“寄此绿净境”,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眼前的景色——那如绿水般的清澈境界。这里的“绿净境”既描绘出了环境的清新宜人,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第五句“洗盏荐寒光”,诗人开始进行品茗的动作——斟酒时用碗将酒洗涮一下,使之更清洁。这里的“洗盏”既是对品茗前的准备,也是对环境的细致描绘。而“荐寒光”则暗示了酒的清冽甘醇,令人陶醉。
第六句“掬泉弄清影”,诗人继续展开对景色的描绘——用手捧起泉水,看其倒映出的清晰影子。这里的“掬泉”既是对动作的细致描绘,也是对环境的进一步衬托。而“弄清影”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一句“尘远耳目醒”,诗人以“尘远”二字点题,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喧嚣、心境宁静的状态。同时,“耳目醒”也暗示了诗人在品茗过程中,听觉和视觉都变得异常敏锐,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整首诗以清丽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超脱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