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
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本题中,“乐官山”是题目,“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是这首诗的注释,要结合注释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意思是:城破时,我常常到辕门去观赏歌舞宴会,看到伶伦等音乐家流着眼泪弹奏乐器。这里,“城破”指安禄山攻陷潼关后进入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伶伦执乐泪横巾”指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听到伶伦等奏乐,流下了眼泪,这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关切。“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意思是:被俘后,因受胁迫而屈身于贼军,最后却因为忠于唐朝而被杀,临刑前羞愧而死。“骈头”指文臣武将的首级。“结绶”指系在腰间的官印。“愧死南归结绶人”指诗人被押至洛阳时,受到唐朝官员厚待,他感到惭愧,死时才解下腰中的官印,表示自己没有投降。“愧”是羞愧的意思;“结绶”指腰上的印绶,即官职;“南归”指回到南方;“结绶人”指有官衔的人。

“赏析”:本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冬,当时李白因从永王李璘东巡入洞庭湖,被肃宗以谋反之名拿下狱。诗篇借咏乐事抒写忧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及个人不幸遭遇的感慨。全诗四句八行,每句七个字,平仄不拘,音节急促。前六句写景叙事,七、八句直抒胸臆,情感悲怆。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能感人。

【答案】

译文:

城池被攻破时,我常常到辕门去观赏歌舞宴会,看到伶伦等音乐家流着眼泪弹奏乐器。

被俘后,因受胁迫而屈身于贼军,最后却因为忠于唐朝而被杀,临刑前羞愧而死。

赏析:

《乐府诗集》卷三十三《杂歌谣辞》载:“城崩弦断,白刃交飞。玉钗落地,金钿倾辉。西陵下见黄泉,回风舞雪长飘摇。”这是一首乐府旧题,属于《鼓吹铙歌》,原为汉乐府作品。据《乐府解题》说:“《杂曲歌诗》,汉铙歌之遗声也。……言城陷之时,宫庭扰乱,士女散亡,唯乐工伶伦执乐器而歌。”此诗就是写这种情景。

此诗开篇两句,点明时间背景和地点,写诗人目睹城陷后的情景:城中百姓纷纷逃命,而一些乐工则仍在那里演奏着乐曲,乐声凄切悲凉。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意味。“城破”指安禄山攻陷长安之后的事情,这时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接着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在城中百姓四处奔逃的时候,自己却还停留在城门之上观赏歌舞。这里的“辕门”,指的就是城外的大路,也就是城门。“执乐”,即执持乐器而演奏。“泪”,指泪水。诗人面对眼前一片混乱景象,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伶伦”,古乐官之名,这里指代那些仍然在演奏乐器的乐工们。他们虽然身处危难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与操守,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被俘后,因受胁迫而屈身于贼军,最后却因为忠于唐朝而被杀。临刑前羞愧而死。“骈头”指文臣武将的首级。“结绶”指系在腰间的官印。“愧”是羞愧的意思;“结绶”指腰上的官印,即官职;“南归”指回到南方;“结绶人”指有官衔的人。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来警示世人:在危难之际,应当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可屈服于敌人,更不可背叛国家。

此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描写城破后的音乐场景以及自己的处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及个人不幸遭遇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沉痛,语言质朴自然,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