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山美竹天下闻,有客钱氏之礽云。
自言吾祖嫌杖晚,赠子九节斑烂文。
寻幽已得济胜具,傍险更策扶危勋。
同行安用木上座,一日不可无此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同时注意要联系全诗加以理解。

钱生遗筇竹斑杖戏作。“筇山”句,点明杖的来历:这根竹子是筇山的名产,天下闻名。《列子·汤问》:“昔者鲁哀公与季康子议论长短,而敬姜(即孟僖子)在侧,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争民,忠臣不怨君。”孔子对曰:“丘少而愿学焉,长而愿行焉,今而愿居焉。吾非敢为人役也,人役我者;吾亦必以役人之心应之!”此杖乃孟氏所赠。“有客”句,承上启下,交待赠杖的原因:钱生是钱氏之子,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庶民。

自言吾祖嫌杖晚,赠子九节斑烂文。“自言”句,写钱生的身世遭遇及对杖的喜爱。“吾祖”句,表明自己的身份:钱氏家族中有人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到远方。“嫌杖晚”,既指自己被贬的时间较迟,又暗示杖的材质不佳,因为只有质地坚硬的竹子才能制成斑纹的杖头。“赠子”句,表明钱生对杖的喜爱。“九节”“斑烂文”句,写杖的特点和珍贵程度。“九节”,指杖头有九节相连,象征钱生被贬后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斑烂文”,指杖头上的斑纹绚丽多彩,象征钱生虽遭不幸,但前程依然光明。

寻幽已得济胜具,傍险更策扶危勋。“寻幽”句,说明杖已成为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已得”句,表明杖已经帮助过作者度过难关。“济胜”,指帮助作者摆脱困境,使作者重新振作起来;“傍险”,指杖能帮助作者战胜险阻。“更策”句,强调杖的辅助功能。“扶危”句,表明杖能帮助作者战胜逆境。“扶危”,指帮助作者渡过困难时期;“危”,指危险或危机。“勋”字,暗含作者对自己能够重获自由而深感庆幸之意。

同行安用木上座,一日不可无此君。“同行”句,表明杖已经成为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安用”句,表明杖的重要性。“木上座”句,比喻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一日”句,表明杖的重要性。“君”字,既指杖,又指作者自己。整首诗通过对杖的描述,赞美了杖对作者的帮助,同时也表达了对杖的喜爱之情。

【答案】

【解析】

译文:

筇山的竹子全国闻名,有客人姓钱的是钱家子孙。

自己说祖先嫌这根竹子太晚了,把它送给你一根九节斑纹的斑杖。

寻找幽静之地已有助我摆脱困境的道具,攀越险阻更能助我战胜危难。

一起行走怎么能没有它呢?一天也不能没有这根杖啊!

注释:①筇山,山名,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②有客:有位客人。③钱生:钱氏之子。④有司:官府官员。⑤杖:拄着走路的棒棍。⑥九节:指杖头上分节,节上加节。⑦斑烂:斑纹斑斓。⑧济胜:帮助战胜困境。⑨危:危险,危机。⑩木上座:《列子》载,孔子游于大林中,有客数辈乘青牛车,款段而来,孔子曰:“夫子何为者邪?”曰:“夫子欲往观乎?”曰:“吾死也,愿知之。”曰:“赐也闻诸夫子:夫执舆者为谁?执辔者为谁?”车中之人皆言执御。夫子喟然叹曰:“嗟乎!我未见其中人也!”于是南面而歌曰:“黄鹄一飞,垂杨万枝。穹庐卧龙,风驰电逝。我思汉世张良之畴兮:“方从夷门之宴,蹴鞠得诸侯。谓河广难航兮:‘两龙骖鷇,负舟超骧。’信非伯乐,世孰能识之哉?“李牧抚师十万,曾不惜命,苏秦合从六国,要斩强秦。荆人翦须利剑,赵人举族迁饿草。曹成割胫释踵,陈汤出其爪牙。韩卢战走燕雀,邹衍竟沉白马。牧羊北海,雄吞千里。”歌罢而叹曰:“吾想见齐桓公之为霸也!彼任士足力,以此争雄天下。使管仲为政乎?则修礼义矣。使隰朋为相乎?则接淅而行矣。使宾胥无御乎?则终日驰骋矣。使檀道济入援淮南乎?则不返矣。使田忌转祸于塞灶乎?则不死矣…….吾未睹匹夫之美也!”

赏析:“筇山美竹天下闻,有客钱氏之礽云。自言吾祖嫌杖晚,赠子九节斑烂文。”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交代杖的来由:“筇山”句,点明杖的来历:这根竹子是筇山的名产,天下闻名。《列子·汤问》:昔者鲁哀公与季康子论长短……孔子对曰:“丘少而愿学焉,长而愿行焉……今而愿居焉……”此杖乃孟氏所赠。“有客”句,承上启下,交待赠杖的原因:钱生是钱氏之子,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庶民。“自言”句,写钱生的身世遭遇及对杖的喜爱。“吾祖”句,表明自己的身份:钱氏家族中有人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到远方。“嫌杖晚”,既指自己被贬的时间较迟,又暗示杖的材质不佳,因为只有质地坚硬的竹子才能制成斑纹的杖头。“赠子”句,表明钱生对杖的喜爱。“九节”“斑烂文”句,写杖的特点和珍贵程度。“九节”,指杖头有九节相连,象征钱生被贬后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斑烂”句,表明杖头上的斑纹绚丽多彩,象征钱生虽遭不幸,但前程依然光明。

“寻幽已得济胜具,傍险更策扶危勋。”第二联承接前两句,说明杖已成为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已得”句,表明杖已经帮助过作者度过难关。“济胜”意同“救败”,指帮助作者摆脱困境,使作者重新振作起来;“傍险”指仗能帮助作者战胜险阻。“扶危”句,表明杖能帮助作者战胜逆境。

“同行安用木上座,一日不可无此君。”第三联进一步说明杖的重要性。“同行”句,表明杖已成为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安用”句,表明杖的重要性。“木上座”句,比喻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一日”句,表明杖的重要性。“君”,指杖,又指作者自己。整首诗通过描述杖的用途及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杖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