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雷驱风入城,艳阳天气太阴生。
方看云墨浓翻汁,俄骇天河倒泻声。
布谷殷勤休劝客,添丁长大即归耕。
落南少有知音者,且与候虫相对鸣。

《和陆倅闻雨之韵》是宋朝诗人曾丰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白昼雷驱风入城
  • “白昼雷驱风入城”描绘了白天雷声隆隆,风急似箭般地冲进城市的景象。这里的“白昼”指的是晴朗的白天,象征着天气的炎热与喧嚣;而“雷驱风入城”则形象地表现了雷声的震撼力和风的疾速,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和压迫感。
  • 这一句通过对比白昼的炎热与雷声的震撼,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天气可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
  1. 艳阳天气太阴生
  • “艳阳天气太阴生”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天气的极端变化。这里的“艳阳”指的是阳光灿烂的夏日,而“太阴生”则表达了一种阴冷气息的突然降临。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天气的无常,还增添了诗歌的诗意和深度。
  • 这句诗通过对“艳阳”和“太阴”的对比,突出了天气的多变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天气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这种天气变化往往与自然现象、季节更替等密切相关,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 方看云墨浓翻汁
  • “方看云墨浓翻汁”形象地描述了天空中乌云密布的情景。这里的“云墨浓翻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云朵比作墨汁,形容其浓密且颜色深沉,仿佛要滴出水来一般。
  • 这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乌云密布的天空,还通过“浓翻汁”的比喻,赋予了这些云朵以生动的形象和动态感。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
  1. 俄骇天河倒泻声
  • “俄骇天河倒泻声”则进一步强化了乌云密布时雷电交加的视觉效果。这里的“天河”指的是银河,而“倒泻声”则形象地描绘了雷声轰鸣如同天河倒灌一般,声音巨大而震撼人心。
  • 这句诗通过对“天河倒泻声”的描绘,展现了雷电交加时的自然景象,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象的敬畏之情。
  1. 布谷殷勤休劝客
  • “布谷殷勤休劝客”则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这里的“布谷”指的是布谷鸟,是古代人们熟悉的鸟类。而“休劝客”则表达了一种劝阻客人的意思,可能是由于恶劣的天气不宜外出。
  • 这句诗通过对“布谷”这一生物的形象描绘,以及“休劝客”的行为选择,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1. 添丁长大即归耕
  • “添丁长大即归耕”则是对家庭生活的描述。这里的“添丁”指的是生育子女,“长大”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而“归耕”则意味着农事活动开始回归农田。
  • 这句诗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再为生计奔波于城市之间,而是回归乡村,从事农业生产,享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平衡。
  1. 落南少有知音者
  • “落南少有知音者”则是一种感慨和无奈的情感表达。这里的“落南”可以理解为远离家乡或身处异地,而“知音者”则指的是理解自己心境的人。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寻的感慨之情。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如政治原因、家庭原因等)而离开家乡或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地方。在这里,他感到孤独和无助,找不到能理解他的人。这种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它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和共鸣。
  1. 且与候虫相对鸣
  • “且与候虫相对鸣”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宁静感受的描述。这里的“候虫”指的是候鸟或其他昆虫,它们在夜间鸣叫,为夜晚带来了生机。
  • 这句诗通过对候虫鸣响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在这个时刻,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这种感受让人们更加珍惜自然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曾丰的这首《和陆倅闻雨之韵》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曾丰的《和陆倅闻雨之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彩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