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百二汉山河,更遣南征两伏波。
自计有何饶社稷,相寻无已枉干戈。
一时夸大心难制,千载英雄迹未磨。
逐客乞灵几前辈,丰碑费我小摩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渡海谒两伏波将军祠》。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一句:“长安百二汉山河,更遣南征两伏波。”

  • 长安百二: 长安(古都,今西安)作为帝国的中心,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常常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这里用“百二”来表达其重要性。
  • 汉山河: 指汉朝的江山。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以其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国力著称。
  • 更遣南征: 表示皇帝派遣军队向南征战。
  • 两伏波: 指东汉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将领,分别是马援和班超,他们因在南方边疆的军事成就而闻名。

第二句:“自计有何饶社稷,相寻无已枉干戈。”

  • 自计: 自己考虑或评估自己的行为是否值得。
  • 何饶: 什么可以带来。
  • 社稷: 指国家的政权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 枉干戈: 白白使用武力。

第三句:“一时夸大心难制,千载英雄迹未磨。”

  • 一时: 短暂的时间或瞬间。
  • 夸大: 过分夸大或理想化。
  • 心难制: 内心难以控制或抑制自己的情感。
  • 千载: 一千年。
  • 英雄: 伟大的人物。
  • 迹未磨: 事迹或功绩尚未被磨灭或遗忘。

第四句:“逐客乞灵几前辈,丰碑费我小摩挲。”

  • 逐客: 古代的一种刑罚,指驱逐出境。
  • 乞灵: 祈求神灵保佑。
  • 几前辈: 很多前辈。
  • 丰碑: 高大的碑,用于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
  • 小摩挲: 轻轻抚摸或摩擦。

结尾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唐朝皇帝南征的历史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中的“两伏波”不仅是具体的人物,更是代表了汉朝时期边疆英雄的形象。通过这些英雄的事迹和他们留给后人的丰碑,作者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作用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