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秋夜寄北庄》。以下是对每一行的解释:
- “拟试以虫鸣秋”
- 注释:诗人设想自己像蟋蟀一样,在秋天夜晚发出声音。
- “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 注释:宇宙的自然法则(大化)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没有尽头的循环,而虫类怎么能摆脱这种束缚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宿命和自然循环的感慨。
- “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
- 注释:在黑暗中,谁能像蝉那样张开嘴巴发出声音?而在宁静的时候,蟋蟀的声音却与秋天相呼应。这里的“擘口”和“共鸣”都是比喻,形容蟋蟀在安静的环境中也能发出声音。
-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 注释:秋风使空气变得寒冷,蟋蟀发出的声音充满了悲伤。这句话描绘了秋夜中的寂静和凄凉。
-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 注释:在幽深的房间里,女人们忙于织布;在遥远的边境上,人们急于裹上毛皮衣物抵御寒冷。这句话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艰苦。
-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 注释:难道不应该沉默不语吗,但是仍然要勉强发出声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沉默被打破的无奈和抗议。
-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 注释:喋喋不休地抱怨是没有用处的,但是至少比叫唤晴朗的鸟儿要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蟋蟀、蝉等昆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情感。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