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始北坎,入西为至清。
融之岷江中,凛欲成水晶。
三苏戏落笔,万口争嚼冰。
天未丧斯文,流风在云礽。
【注释】
元气始北坎:元气,指宇宙间的精气。“坎”为八卦之一,代表水,故此处以“元气”比喻宇宙间的精气。
入西为至清:入,指融入。至清,意为最纯洁、最清明。
融之岷江中:融之,即融化于。岷江,指四川的岷江,这里代指长江的支流。
凛欲成水晶:凛,形容清澈见底,晶莹透亮。成水晶,意为像水晶一样纯净透明。
三苏戏落笔:三苏,指苏轼、苏辙和苏洵三人,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戏落笔,意为他们三人在诗文中戏谑地赞美岷江的水质。
万口争嚼冰:万口,即无数人。嚼冰,指品尝冰凌,形容岷江的水非常冷。
天未丧斯文:斯文,指文化、学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环境艰苦,但人们仍然坚守着文化传统,没有丢失。
流风在云礽:流风,指流传下来的风尚。云礽,指云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的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绘岷江水的清澈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首句“元气始北坎”,诗人以“元气”比喻宇宙间的精气,强调了自然界的原始纯净。接着,“入西为至清”,指出了岷江水进入西北方后,变得异常清澈,达到了极致的纯净。这两句诗通过对“元气”和“至清”的描绘,为下文的赞美打下了基础。
第二句“融之岷江中”,进一步描绘了岷江水的特点——既融合了大地的精华,又保持着清澈透明。这一过程象征着自然界万物的生长繁衍。
第三句“凛欲成水晶”,则是对岷江水清澈程度的进一步升华。“凛欲成水晶”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岷江水清澈到近乎透明的程度,仿佛可以透过水面看到水晶般的光芒。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含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接下来四句是全诗的重点。首先,“三苏戏落笔,万口争嚼冰”,诗人用“三苏”代指苏轼、苏辙和苏洵三人,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在这里,诗人将岷江水比作他们的诗词,称其为“戏落笔”、“万口争嚼冰”。“戏落笔”意味着他们在诗文中戏谑地赞美岷江的水质;而“万口争嚼冰”则形容岷江的水非常冷,人们争相品尝,如同咀嚼冰晶一般。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文人墨客对岷江水的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天未丧斯文,流风在云礽”,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与升华。这里的“天未丧斯文”意味着虽然环境艰苦,但人们仍然坚守着文化传统,没有丢失。而“流风在云礽”则表达了这种优良作风和传统的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永恒不变。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岷江水的清澈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之意。同时,通过对“元气”与“至清”、“融之”与“凛欲成水晶”等词语的巧妙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