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深寂无声,旁岸时㶁㶁。
推篷细听之,乃是石间滴。
固知水之鸣,多出石之激。
如何厌喧人,罪水不罪石。
吾在水石间,雅性虽嗜默。
鸣非吾敢嫌,激非吾敢责。
奉解水石纷,两各适其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过崔常侍山池》。全诗如下:

奉解水石纷,
江深寂无声。
旁岸时㶁㶁,
推篷细听之。

乃是石间滴,
固知水之鸣。
如何厌喧人,
罪水不罪石。

吾在水石间,
雅性虽嗜默。
鸣非吾敢嫌,
激非吾敢责。

奉解水石纷,
两各适其适。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1-4句:江深寂无声,旁岸时㶁㶁,推篷细听之。

释义

  • 江深寂无声:形容江水深沉得没有声音,寂静无声。
  • 旁岸时㶁㶁:形容岸边的水声细微、轻缓。
  • 推篷细听之:推开窗户细细倾听。

赏析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通过“静”“细”等词语表达了水的平静,以及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

第5-8句:乃是石间滴,固知水之鸣。

释义

  • 乃是石间滴:原来是从石头上滴落的水声。
  • 固知水之鸣:因此明白了水声的产生是因为水流撞击石头而产生的。

赏析
这一句揭示了水声的来源,即水流与石头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9-12句:如何厌喧人,罪水不罪石。

释义

  • 如何厌喧人:为什么厌恶喧闹的人,而不是水或者石头。
  • 罪水不罪石:责怪水而不是责怪石头。

赏析
这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为何总是指责水而非石头,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的不满和误解。

第13-17句:吾在水石间,雅性虽嗜默。鸣非吾敢嫌,激非吾敢责。

释义

  • 吾在水石间:我身处在水和石头之间。
  • 雅性虽嗜默:虽然喜欢安静,但并不排斥噪音。
  • 鸣非吾敢嫌:水声虽然不喜欢,但是不敢嫌弃(讨厌)。
  • 激非吾敢责:水波激荡虽然不喜欢,但也不敢责备(抱怨)。

赏析
这两句展现了作者的谦逊态度,他既欣赏自然的声音,也不回避这些声音,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第18-20句:奉解水石纷,两各适其适。

释义

  • 奉解水石纷:解释或说明水和石头的关系。
  • 两各适其适:两者都适应各自的环境。

赏析
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自然界的水和石头各自适应它们存在的环境,互不干扰。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解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