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
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
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
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
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
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
仙人食之馀,鸡犬辄争哗。
翔鸾久霄汉,废灶空尘沙。
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
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
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

【注释】

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丹处:游历桃花台寺的僧人指点出,这地方正是葛仙翁炼丹的地方。葛仙翁:传说中八仙之一,以炼丹术而著名。

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曾经是葛仙人的住宅,如今变成了和尚的家。

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桃花太过于俗气了,佛教和道教为什么要去追求呢?

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万物本源于平等,人们却人为地分等级。

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我来到这里,却只有桃树,没有桃花。

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以前的桃花已经飘落,化作了美丽的彩虹。

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里面有些果实,常常会变成丹砂。

仙人食之馀,鸡犬辄争哗:道士们食用丹砂后,连鸡狗也会争斗起来。

翔鸾久霄汉,废灶空尘沙:飞翔的鸾鸟在高空翱翔,废弃了的炉灶只剩下尘埃。

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大概想要跟随它而去游览,但是龙须不能抓住。

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我想写一篇《武陵记》,恐怕会被那些渔民嘲笑。

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坐在陪伴一位老和尚,看着傍晚的烟雾煮着春天的新芽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抒发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以及对超世生活的向往之心。

首句“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丹处”,交代了游访的地点,并指出这个地点就是传说中的葛仙翁炼丹的地方。这里,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景物与传说中的葛仙翁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对世俗生活和超世生活的不同看法。

次句“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诗人感叹世事变迁,昔日的仙家宅舍现在变成了僧人的住所。这里既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这一转变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

第三句“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中,“太俗”既指桃花本身,也指世俗生活,而“释老安取耶”则表示世俗生活不值得追求。诗人认为,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沉溺于世俗之中。

诗人用“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两句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万物本源于平等,然而人们却人为地将它们分为高低贵贱,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臆断。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不公不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第五句“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中,“我来”即诗人自己来到这个地方,“有桃”则是诗人看到的桃花盛开的景象,而“无花”则表示诗人失望的心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深感无奈,但又不失为一种自我慰藉的方式。

第六句“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中,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绘,将桃花与流霞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这一联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第七句“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中,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桃花与丹砂联系起来。丹砂是古代炼丹术的重要材料,而这里的桃树上结的果实却常常成为丹砂的来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领悟。

第八句“仙人食之馀,鸡犬辄争哗”中,诗人通过描述鸡犬争夺果实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这里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之情。

第九句“翔鸾久霄汉,废灶空尘沙”中,“翔鸾”象征着高飞的仙鹤,而“废灶”则表示废弃的炉灶。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超世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

第十句“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中,诗人用“龙髯”来形容自己的愿望和行动,表达了他对超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然而,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障碍,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又体现了他的现实观照。

第十一句“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中,诗人用“武陵记”比喻自己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创作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作品应该超越世俗的赞誉和批评,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第十二句“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中,“老上人”表示诗人与一位年迈的长者一同度过时光,而“晚烟煮春芽”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一画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超世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淡然处之的态度。最后一句“晚烟煮春芽”,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全诗,既点明了时间背景,又呼应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