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魁柄倚谁操,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半生飘荡似风毛。
【注释】
- 安危:国政的安危,指政权。魁柄:权柄,引申为政治上的中心或要害部位。谁操:谁在掌握?
- 敛笏:收敛手中的笏板。千官:指百官。拱赭袍:拱袖披黄袍。赭袍:帝王穿的黄色袍子。
- 本根:根本。国论:国家大计,指治国之要。
- 毫发:极其细微。间戎韬:参与军机。
- 征求:征收赋税、徭役等。藉藉:烦扰的样子。人多困:百姓困乏。
- 羁旅:客居他乡。皇皇:忧愁不安的样子。我亦劳:作者也感到忧虑不安。
- 栖宿:居住。何计得:如何能够得到安居。
- 半生:大半辈子(一生)。飘荡:四处漂泊。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平甫在道中见寄,作此答奉。
开头两句,说政权的安危倚仗什么人来执掌呢?这当然是靠君主自己来执掌的,但“谁能”二字又表明,这种权力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它需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胜任,才能受到人们的信赖,因此说“能持国论”。
三四句写对国家大计的看法。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军事上的事,而应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入手,解决人民的疾苦,所以“岂须毫发间戎韬”。
中间四句是说,征收赋税和徭役过多,百姓都穷困了,作为朝廷大臣,自己也不免感到忧虑不安,因此说“征求藉藉人多困”。
五六句写自己的境遇。由于年老体弱,不得不到处流浪,生活困苦,因此说“羁旅皇皇我亦劳”。
最后两句是说,想找个地方住下来,过安定的日子,却找不到办法。“栖宿与君何计得”,意思是说,想找个地方安家落户,过上安定的生活都没有办法实现,可见作者此时是多么地无依无靠!
全诗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