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高干云,众木安可到?
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
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注释】
①高干云:高耸入云。②汤汤:水声潺潺。③偃偃:形容树木枝叶茂密,随风摇曳。④侧听心神醒:侧耳倾听,使心灵得到净化。⑤仰视目睛眊:仰头看天,使眼睛得到休息。⑥风雨天地动:风起雷鸣,雨打风吹,天地为之震动。⑦一叶不欹倒:即使是一片树叶也不会倒下。⑧涧中萍、墙根槐:指植物的根在山涧或墙角。⑨星日此可造:指星月可以在这里照耀。⑩般匠世有无:世上的能工巧匠没有谁能够超过他们。⑩方钟野人好:指方钟和尚善于制作古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高松”这一形象来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颂扬。全诗以“高松”为中心,通过对其生长环境与特性的描绘,表现出了高松傲然独立、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首联“高松高干云,众木安可到?”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描绘出一株高大挺拔、直冲云霄的松树,与其他树木相比显得格外突出。这里的“高”,既是对松树本身的高度特征的描述,也是对松树所象征的高尚品质的象征。而“众木”则指的是其他各种树木,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与这株高松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这种写法既突出了松树的高大,也暗示了作者对其他树木的不屑一顾。
颔联“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生长环境。“汤汤”形容水流的声音,给人一种清脆悦耳的感觉;“偃偃”则形容枝叶茂盛的样子,仿佛是一棵大树在静静地倚靠着。这里不仅写出了松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欣赏和喜爱。
颈联“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则转向描写自己聆听松树的声音以及仰望天空的场景。“侧听”和“仰视”都传达出一种全身心投入到自然中的愉悦感,而“心神醒”、“目睛眊”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感受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振奋和宁静。
尾联“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再次回到松树本身,但这次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它。无论是风还是雨,都无法撼动这棵高松,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动摇。这不仅是对松树本身的赞美,更是一种对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最后两句“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则是将高松与周围的植物进行了对比。虽然高松的根在山涧或墙角,但其枝叶茂盛、生命力顽强的特性却无人能及。同时,这也暗喻了高松虽然生长在偏僻之处,但却有着不凡的品质和价值。而“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高松的重要性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高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