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郡五里安国寺,断蓬荒蓧成邱墟。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
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灯火勤三馀。
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暗屋蹠不如。
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怠芟锄。
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韩魏公读书堂
去郡五里安国寺,断蓬荒蓧成邱墟。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
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灯火勤三馀。
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暗屋蹠不如。
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怠芟锄。
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注释】
安国寺:即佛图澄在洛阳开建的安国寺,位于今河南省孟津县南黄河故道。
“断蓬”:形容荒凉。
“蓧”,同“榛”,草名,这里指野草丛生。
“泉石”:泉水和石头,常用以比喻清雅的隐士生活。
“俗事”:世俗之事。
“三余”:指冬、夏及清晨,是古人勤奋读书的好时光。
“出”:离开或隐居。
“女子出嫁后,要守寡,所以称女子为‘处女’。
屐(jī):有齿的鞋。
“跖”:脚跟。
“书”:指写文章。
【赏析】
《韩魏公读书堂》是一首赞美读书的诗。首联描绘了安国寺荒凉的景象。颔联通过写郡民对读书人的嫌弃,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人清贫生活的理解和尊重。颈联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读书人追求学问的精神。尾联则是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读书人一样追求学问,不断进取。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读书人在艰难困苦中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风气浮躁,读书人的地位并不高,但韩琦等人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读书理念。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敬意和对他们精神风貌的赞美。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