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渠针绿秧,秋畦压黄云。
积忧稍缓带,转手俄空囷。
况彼东人子,石田加灼焚。
算缗方趣办,蒙袂须劝分。
谁为本根虑,天高闻不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句: 春时,渠里的水已经染成了绿色,秧苗长势喜人。
- “春渠针绿秧”描述了春天时农田的景象,渠中的水已经染成了绿色,而秧苗也生机勃勃地生长着。这里“春渠”指的是灌溉渠道,“针绿秧”则形象地描绘了秧苗的嫩叶。
第二句: 秋天的时候,田地被压弯了腰,像黄云一样低垂。
- “秋畦压黄云”则是对秋季田野景象的描绘,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了,稻谷沉甸甸地压弯了茎秆,仿佛是黄色的云朵一般。
第三句: 积累的忧虑慢慢地解开了带子,转眼间却空空如也。
- “积忧稍缓带”,这里的“积忧”指的是长期的忧虑或者负担,而“稍缓带”则形象地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忧虑逐渐减轻,不再像是捆绑在身上的重担。
第四句: 更何况是来自东边的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加珍贵。
- “石田加灼焚”中的“石田”指的是质地坚硬的土壤,“灼焚”则意味着这样的土地非常珍贵,就像被火焰灼烧过一样。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和赞美。
第五句: 算缗政策即将实施,需要缴纳一定的税赋,农民们开始准备分摊这些负担。
- “算缗方趣办”,这里的“算缗”指的是税收制度,而“趣办”则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积极地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征税。
第六句: 有人担忧这个本源的根本问题,但似乎天高皇帝远,无人能听到他的诉求。
- “谁为本根虑”中的“本根”指的是最根本的事情或原因,而“天高皇帝远”则表示即使有这样的担忧,也似乎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无关。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冷漠和权力距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化和农业生产的描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再到面对征税的无奈和无助,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通过对比(如春天的绿秧与秋天的黄云),以及使用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如“石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最后一句的“天高皇帝远”更是点明了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政治的无力感和对社会正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