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顾渺平野,孤撑见林丘。
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修。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
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
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
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
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

【注释】

  1. 四顾渺平野:四周望去,一片辽阔的平原。
  2. 孤撑见林丘:孤独地矗立着一座山峰,山脚下是茂密的树林。
  3. 常疑涌地出:常常觉得这座山峰是从地下冒出来的。
  4. 傥复海所浮:也许它又是被海水浮起的呢。
  5. 上有千人台:山上有座高高的石台,据说曾有很多人在上面吟诗作赋。
  6. 灵踪想前修:这石台的踪迹仿佛是古代高人留下的。
  7. 无情肯深义:这石台却不肯接受深深的义气和情感。
  8. 顽石亦点头:即使石头也似乎在点头,表示赞同。
  9. 下有百尺渊:山下有很深的潭水。
  10. 神光干斗牛:潭水闪烁着耀眼的神采,如同斗、牛二星相争一样。
  11. 阴崖不见日:山崖的阴影遮住了阳光。
  12. 草木皆先秋:树木花草都提前凋零了。
  13. 两晋多达士:这里指的是两晋时期的很多名士。
  14. 东亭抑其流:这里的东亭是指东晋时的著名人物谢安的别墅。
  15. 结庐远车马:谢安在那里隐居建了一个简陋的草屋,远离了车马喧嚣。
  16. 寄此山之幽: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17. 一朝施白足:有一天,他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无忧无虑。
  18. 弃去如毛輶:就这样轻松地离开,就像扔掉一根羽毛一样轻松。
  19. 矧伊桑下宿:何况是在桑树下过夜。
  20. 肯作贾胡留:更不会像贾胡那样贪图富贵而不归。
    【赏析】
    本诗是作者游览虎丘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虎丘的描绘,展现了虎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四顾渺平野”,诗人站在虎丘的高处,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平坦的原野,视野广阔无比。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虎丘的宏伟气势,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转向虎丘的山脚下,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诗人用“孤撑见林丘”来形容这森林的壮观,仿佛是一座山峰独自支撑着整个树林,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诗人又想到了古人曾在这座山峰上留下的痕迹。他想象着古人在这山峰上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和故事。这种联想不仅让虎丘显得更加神秘,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化气息。
    诗人继续描述这座山峰的独特之处,他认为这座山峰就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这种奇特的想象让读者对虎丘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诗人又描绘了山上的高台,这座高台曾是许多人吟诗作赋的地方。他的想象中,这些高台的遗迹仿佛还留在山顶上,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这种联想让虎丘显得更加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人又转向了山下的潭水,他发现潭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斗、牛二星相争一样。这种描绘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想象力,让人不禁联想到那古老的传说故事。
    诗人继续深入观察,发现了山崖的影子遮住了阳光。这里的“阴崖”一词,既指山崖的影子,又暗示了山的阴暗面。这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而有趣。
    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周围的草木,它们都早早地凋零了。这里的“草木皆先秋”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写照,也是对人生易逝的感慨。这样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沉而富有哲理。
    最后两句“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描述了两位晋朝时期的名士在此隐居。这里的“东亭”指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别墅,谢安就是在这里隐居。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示了虎丘作为历史文化名胜地的地位和价值。
    最后一句“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则表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他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归属,远离尘世的喧嚣。这里的“寄此山之幽”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思。它不仅展现了虎丘的自然风光,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对历史文化名胜地的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