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本无心,虚舟但乘流。
主人非逋客,不使芳杜羞。
鸣驺入山谷,黾勉赴所求。
明知廊庙具,岂为猿鹤留。
朝来尺素书,联翩自岩丘。
平安喜筠柏,宁论橘千头。
岂无木石居,吾非若人俦。
既与世同乐,那容不同忧。

【注释】卞山:古县名。在今江苏沛县南。三首:这里泛指多篇。

行云、虚舟:比喻飘流不定的人。

主人:指作者自己。逋客:指寄身山林的隐士。

鸣驺(zōu): 古代贵族的车驾前后有成排的马,所以用“鸣驺”来比喻富贵人家的车驾声势。

猿鹤:传说中长寿鸟名。

联翩:指连续不断。

筠柏:一种青翠的竹。

木石居:指隐居之处。

宁论橘千头:意谓不必计较有多少橘子。

木石居:指隐居之地。

吾非若人俦:意谓我与一般人不同辈。

【赏析】《蔡州叶翰林寄示近诗次韵八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诗人认为人生就像行云、虚舟一样,都是飘流不定的,不应该被名利所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隐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描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是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看法。

诗人开篇就提出了“行云本无心,虚舟但乘流”的观点,认为人生就像行云、虚舟一样,都是飘流不定的,不应该被名利所困。这里的“行云”和“虚舟”都是比喻,分别指代了人生的飘泊不定和没有目标的状态。而“无心”则是指人的本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人生应该像行云、虚舟一样自由自在,不受名利的束缚。

诗人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指出“主人非逋客,不使芳杜羞”,意思是说,作为人的主人,不应该让那些像芳杜一样美丽的人感到羞愧。这里的“主人”指的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芳杜”则是指那些因为自己的地位而感到羞愧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不应该让自己或他人因为地位和财富而感到羞愧。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看法。他认为“鸣驺入山谷,黾勉赴所求。明知廊庙具,岂为猿鹤留”。这里的“鸣驺”和“黾勉”都形容了车驾的声音和马的奔跑状态,而“猿鹤”则是比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既然知道朝廷已经准备好了一切,那么为什么还要为了这些名利而奔波呢?因此,他并不留恋于官场,而是选择隐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他主张人生应该像行云、虚舟一样自由自在,不受名利的束缚;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