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下梵坊攲,谁为昭明太子悲。
鹤去不归松下柱,龟埋空负草间碑。
谁言象教无销歇,自剖鸿蒙有乱离。
独倚倾墙望淮水,残僧绝影立移时。

诗句原文:铜官山下梵坊攲,谁为昭明太子悲。鹤去不归松下柱,龟埋空负草间碑。

译文:铜官山下的寺庙已经废弃,是谁在为昭明太子感到悲哀? 鹤去而不归的松树之下,曾经的柱子已不复存在;龟的尸骸被埋在草丛之中,仿佛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记忆。 谁能说佛教的教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逝?自混沌初开以来,就有混乱和分离的时刻。 我独自倚靠在倾斜的墙角,望着淮水,只见残破的僧人身影伫立许久。

赏析: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董嗣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废弃寺庙的沧桑感与历史沧桑感。

诗中首句“铜官山下梵坊攲”,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寺庙的荒凉景象。铜官山,作为一处自然景观,其本身并不具备动态变化的属性,然而在诗人笔下,它却如同一个静静讲述往事的老人,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而“梵坊欹”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建筑的倾斜状态,这种倾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是心灵上的疲惫与无奈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沉淀与文化气息的空间里,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起这座废弃寺庙背后的故事。

第二句“谁为昭明太子悲”,则是对昭明太子的深情缅怀。昭明太子萧统,作为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自幼聪颖过人,深得父王钟爱。然而,命运却对他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残酷的扭曲。他曾一度被送往东阳郡定安邸读书,后又迁至竟陵郡寻阳故居。这段经历虽然使他得以饱览群书、广纳贤士,但同时也让他承受了无尽的孤独和辛酸。因此,诗人在这里不禁感慨:“谁为昭明太子悲?”这不仅是对昭明太子个人的哀思,更是对所有经历过类似困境、却又未能如愿以偿的人的一种共鸣。

接下来的两句“鹤去不归松下柱,龟埋空负草间碑”,则是对昭明太子命运的另一种隐喻。鹤象征着自由与飘逸,然而在此处却无法归来;而龟则代表着长寿与永恒,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埋于尘土之下。这些形象不仅富有象征意义,更深刻地揭示了昭明太子一生的坎坷与无常。他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成就和崇高的地位,但最终却落得个凄凉孤寂的结局。这种对比强烈而鲜明,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引人深思。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谁言象教无销歇,自剖鸿蒙有乱离。”这里,诗人用“象教”和“鸿蒙”两个概念来代表佛教和宇宙的本质。他认为,尽管佛教教义历经千年仍然深入人心,但其根基却可能随时面临动摇和瓦解的风险。这是因为佛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同样,“自剖鸿蒙有乱离”也暗示着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在这种观点下,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担心自己身处乱世之中,不知未来会如何发展。这种情感深深地渗透在诗歌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考性。

最后的一句“独倚倾墙望淮水,残僧绝影立移时”,则是诗人情感的延续和深化。他独自一人站在倾斜的墙壁边,目光投向远处的淮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感慨。而那位残破的僧人身影则成为了他的寄托与慰藉。这位僧人或许曾经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物,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多舛,他最终沦为了一位流浪者。然而,正是这位僧人的存在让诗人感到安心和平静。他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和变幻莫测,总有这样一些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身影和印记。

《铜陵县废寺》不仅是一首描写废弃寺庙之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的长篇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学魅力,还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