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中望庐阜,棱层翠如栉。
所恨身重累,莫学飞举术。
远眺晓云障,横截山半出。
其下瞰苍流,其上烁红日。
奇谲千万状,云行自徐疾。
江风忽西吹,云气转头失。
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闲中望庐阜,棱层翠如栉。
所恨身重累,莫学飞举术。
远眺晓云障,横截山半出。
其下瞰苍流,其上烁红日。
奇谲千万状,云行自徐疾。
江风忽西吹,云气转头失。
【注释】:
⑴庐阜:在安徽省。
⑵棱层:层层叠叠。
⑶所恨:指作者的遗憾。
⑷“莫学”句:不要学习那登天乘风而去的方法。
⑸沧流:这里泛指流水。
【赏析】:
《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组诗作品,共五首,其中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为绝句。此组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当时韦应物因得罪宦官而贬为左拾遗,他寄情山水,写景抒怀,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江州分司衙署中的所见所思。
其一
闲中望庐阜,棱层翠如栉。
闲居无事之时,作者站在江州分司衙署中,望着远处的庐山,只见它层层叠叠的青翠欲滴,犹如梳子上的齿一般整齐、锋利。
【注释】:
⑴闲中:闲暇的时候。
⑵庐阜:在安徽省。
⑶棱层:层数很多的样子。
⑷翠如栉:绿得象用梳子梳理过一样整齐。
⑸栉:用木梳整理头发时,梳齿与梳齿相间排成行列的样子,这里指代梳子。
【赏析】:
“闲”字点明了诗人此时心境闲适、宁静,没有官运亨通的压力和烦恼。作者通过“棱层翠如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层峦叠嶂,绿意盎然的景象。这里的“翠”,指的是庐山上茂密的树木和葱郁的树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栉”则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庐山的翠色之多,如同用梳子梳理过的一样整齐、漂亮。同时,“栉”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其二
所恨身重累,莫学飞举术。
可惜我生性沉滞,无法像那些神仙一样腾云驾雾,飘然而去。
【注释】:
⑴所恨:遗憾。
⑵飞举术:传说中能够乘风升天的法术。
⑶莫学:不要学习。
【赏析】:
“所恨身重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遗憾和无奈。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和志向,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施展拳脚,只能在官场上碌碌无为。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和期待。
其三
远眺晓云障,横截山半出。
从远处眺望,清晨的云雾遮挡住了山峰,将山的一半都掩盖了起来。
【注释】:
⑴远眺:从远处望去。
⑵晓云:清晨的云雾。
⑶横截:横亘、横跨的意思,用来表示山被云层覆盖的程度。
⑷山半出:山峰的一半露出来。
【赏析】:
诗人站在高处,目光远眺,发现清晨的云雾已经将山峰的大半部分都笼罩住了。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云雾如同一道屏障,阻隔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使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同时,这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其四
其下瞰苍流,其上烁红日。
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河流在流淌;而仰望天空,又可以看到一轮红日高悬。
【注释】:
⑴苍流:大河。
⑵烁:照耀。
【赏析】:
“其下瞰苍流,其上烁红日。”这两句诗通过对下方大河和上方红日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宏伟气势。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下方的大河,感受到河流的浩渺和广阔;而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一轮红日高挂在天际,光芒四射、耀眼夺目。这样的画面既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和感慨。同时,这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让人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其五
奇谲千万状,云行自徐疾。
千姿百态的形态,云彩行走自然流畅自如。
【注释】:
⑴奇谲:奇异多变。
⑵徐疾:缓慢急驰。形容云彩行走时快慢不一、变化多端。
【赏析】:
“奇谲千万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赞叹和欣赏之情。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些美好的事物,用心去感受它们的独特之处。
其六
江风忽西吹,云气转头失。
突然一阵江风吹来,云彩瞬间变得模糊不清;忽然间一阵大风刮过,云彩便消失不见了。
【注释】:
⑴忽:突然。
⑵转头失:失去方向或轮廓。形容云彩在风中快速移动时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赏析】:
诗人通过描述江风对云彩的影响,表现了自然现象的瞬息万变和不可捉摸的特点。江风的突然到来使得原本清晰的云彩瞬间变得模糊不清,仿佛失去了原有的形状和轮廓。这种变化不仅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魅力,也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易逝。因此,诗人借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