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蕻羊羔白,菘芽栗肉黄。
为谁端有此,正尔未能忘。
觉后心无愠,修来面有光。
道人参妙趣,一炷石炉香。

【注释】

己丑: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盐楹:地名,在今浙江海宁县西南。入省坑:到官府中。存思庵: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市东。雪蕻:即芥菜。羊羔:指羊肉。菘芽:指白菜心。栗肉:指栗子肉。正尔:犹这般。为谁端有此:为何有这菜端上桌?端:指送上桌。未忘:不曾忘记。觉后:睡醒之后。无愠:没有恼怒。修来:指经过修养。面有光:脸上露出笑容。道人参妙趣:认为这道菜肴的精妙之处。一炷石炉香:点起一根石质的香。

【赏析】

此诗是诗人避敌乱时所作,其内容虽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相同,但写法却有所不同。首句用“盐楹”和“存思庵”两个地名,说明当时避地已非一日,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次句“雪蕻羊羔白”、“菘芽栗肉黄”两句写菜蔬,以“白”对“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雪”“青”相对,“白”“黄”相对,“羊羔”“栗肉”相对,“白”对“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也使人联想到菜蔬的新鲜、肥嫩、洁白,更衬托出菜蔬的美好和丰饶。第三、四句“为谁端有此”、“正尔未能忘”,从正面描写菜蔬的美妙。“为谁端有此”,“问”字表明了诗人的好奇心理;“正尔未能忘”,表现了诗人对这道佳肴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动乱中仍不忘民生疾苦,对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第五句“觉后心无愠,修来面有光”,是全诗的重点句。诗人说,在吃菜之前睡醒了,没有生气,吃了这道菜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心情愉快舒畅。这是对前两句的概括,也是诗人的真实感受。“修来”二字,既是修饰语,又是动词(这里是指吃了菜之后),既表现了菜蔬的美味,又表现了吃菜后的愉快的心情和精神振奋的状态。“修来面有光”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写出了因吃菜而感到的高兴,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最后两句“道人参妙趣,一炷石炉香”,诗人用“道”字领起下文议论,提出“人参妙趣”的观点,指出这道菜蔬之所以好,不在于它的味道,而在于它那独特的烹调方法。这种烹调方法是巧妙的,值得学习。最后,诗人又把话题转向自己,说自己经过修养之后,心境变得愉快了,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首诗以写菜蔬起兴,先绘色描形,突出菜蔬之美,然后点明吃菜的原因,并进一步抒发吃菜后的愉悦之情,最后归结到自己,表明自己的心境变化,从而收束全诗,使全篇紧密连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