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千寻上,根蟠十里间。
不除当路树,为作对门山。
田近龙常见,枝低鹘可攀。
向来戎马入,世故涉艰难。
诗句翻译与译文:
- 志在千寻上,根蟠十里间。
- 不除当路树,为作对门山。
- 田近龙常见,枝低鹘可攀。
- 向来戎马入,世故涉艰难。
注释:
- 志在千寻上,根蟠十里间。:“志”指意志或抱负,“千寻”古代长度单位,这里形容松树非常高远。根蟠(pán)指的是根深而广。十里可能指距离或范围。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棵古松的敬仰之情,意指其高耸入云、根深蒂固,象征着坚定不移的意志。
- 不除当路树,为作对门山。:“不除”表示不去除或不改变。“当路树”比喻阻碍或威胁的事物。“对门山”可能暗喻保护者或支持者。这句诗表明诗人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方向和决心,而是会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目标,如同为这棵古松设置守护者。
- 田近龙常见,枝低鹘可攀。:“龙见”可能暗示一种稀有或珍贵的状态。“鹘可攀”中的“鹘”是猛禽,这里用来形象描述树枝的坚固,足以让鸟类攀爬。这句可能是在赞美这棵树不仅高大而且稳固,能够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 向来戎马入,世故涉艰难。:“戎马”指战争。“世故”意味着世事复杂或经历磨难。“艰难”描述了环境的困难或挑战。这句表达了这棵古松见证了无数的战争和磨难,但依然坚韧不拔,成为了一个象征坚韧与毅力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一棵古松的特点和历史,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毅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首句描绘了这棵古松的高远和扎根之深,通过“志在千寻上,根蟠十里间”展现了它的历史沉淀和坚强生命力。第二句则通过“不除当路树,为作对门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顽强生命力的赞扬,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即它成为保护者和支持者的象征。第三、四句中,“田近龙常见,枝低鹘可攀”描绘了古松的壮观和它的坚固,使得任何生物都对它产生敬意。最后两句则揭示了古松历经风雨、见证世事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环境的英雄气概。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古松的形象描绘,传达了一种坚持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